刘孟
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内容,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综合素养,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以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为基础和支撑。对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合作活动、科学设置课堂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对如何创建、实施高中政治高效性课堂展开全面且系统地论述。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性课堂;创建和实施
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学习基础之上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具体指的是教师综合利用尽可能少的教学资源和时间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目标,并取得最大化教学质量的课堂活动过程。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之下,每个高中政治教师都需要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来形成科学且系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最终才能够顺利实现高效性政治课堂的创建与实施。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高效课堂教学的达成和实现需要以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为支撑,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是混乱且无序的,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观念和思想,重视课堂活动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全面地研读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制定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目标,使目标包含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而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活动的预先设计和合理安排,设想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并制定应对的方案,从而真正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授《消费及其类型》这节课程时,笔者先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对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纳,整理好本节课程的教学资料,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与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整合。课程开始后,笔者依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有了课前的准备,教学环节可以得到顺利的实施,也可以为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和课前预习提供方向和指引。
二、组织开展合作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合作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且全面的课堂参与的同时,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效。
所以,高中政治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并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发展具体情况,基于此来按照“群体间异质性、群体间同质性”的原则,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其次,教师要以问题驱动或者任务为驱动,触发学生的合作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合作,进行讨论、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这门课程时,笔者要考虑到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所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实施了合作探究教学。首先,笔者调查了学生们的学习水平、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然后,笔者再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带领学生们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会设置一些问题探究学习任务,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任务下发后,笔者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任务的探究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配合能力。
三、科学设置课堂评价,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评价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判定,也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和质量、巩固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更加关注教学评价,改革过去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模式,重点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多层评价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促使学生从中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更加具备对政治学习的强大自信,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升。
例如,在讲授《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门课程时,实课堂评价对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教师都只关注课程知识的讲解,想要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便忽视了课堂中的教学评价环节,致使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不高。所以,笔者针对课堂评价环节进行了优化。如,笔者会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和最终呈现出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进而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高效性课堂的创建和实施是最为根本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现阶段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与支撑。所以,身为高中政治教师的我们应当具有正确对待教学的态度和思想,把握课程改革发展的核心和趋势,彻底摆脱落后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现实学情来展开积极探索,进而推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合作活动、科学设置课堂评价等策略的实施运用,优化整个政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我们才能顺利实现高中政治高效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怀亮.多种方法构建,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J].亚太教育,2019(10):72.
[2]王树林.高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构建策略[J].华夏教师,2019(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