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埔县梓里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期   作者:范伟增 范万宜、刘曲平、张明、刘钦赞、侯霄霖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从追求规模走向追求效益和内涵发展,公平与质量已经成为教育的两大发展主题

        范伟增  范万宜、刘曲平、张明、刘钦赞、侯霄霖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梓里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从追求规模走向追求效益和内涵发展,公平与质量已经成为教育的两大发展主题。梓里学校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样离不开成为城镇化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艰难的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农村教育  融合资源  改革创新
        虽然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特别强调:“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国办发〔2018〕27号《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底部攻坚,全面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在现实中,农村小规模学校总体上处在“小而弱”、“小而差”的状态,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等都陷入了窘迫的困境之中——梓里学校同样是这样的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显然,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走向何处——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底部攻坚,加强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业已逐步成为政府的共识。各地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保障、倾斜性的教师配置等保障方面加大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大量的教育设备资源的投入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缺乏,设备闲置、积极性底,优质生源大量流失、老师频繁兼任各种科目、迎接各式检查等等情况,教育教学情况总体上仍与城市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该走什么路?
        从未来教育的视野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进行审视,我们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走一条基于教育综合改革的淳安模式的“换道超车”之路。
        毋庸讳言,当前很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往往就事论事,缺少综合性。尤其是当一些依靠单点突破、局部突进能解决的教育问题已经基本消解时,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政策制度的改革效应就开始逐步减弱。因此,面对日渐凸显的深层次矛盾,我们需要进行综合改革来实现整体提升。这种综合改革不仅包括课堂课程改革,更应带动学校管理机制的重新定义,通过赋能为教师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新动力。所谓整体提升也不仅仅指校舍改建设备更新,而更应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导向、设计理念和服务内容都能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然,全国各地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情况千差万别,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比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平原农村地带,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就应当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高度,以实施农村孩子个性化教育为目标,积极借鉴国际教育发达国家有关“小班小校”的经验,通过学校治理现代化、全科教师培养、学习方式变革、学生成长支持系统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建设、学校学生发展性评价改革等多个维度的改革,努力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为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乐园。通过这样的综合改革,使农村小规模学校迅速缩短跟城市学校的差距,从而实现“换道超车”。
        而梅州作为广东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区地级市,拥有2000多所农村小规模学校,他们的发展    情况直接关系到梅州广大乡村群众的利益、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同时也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梅州小规模学校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该走向何方,应该以“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为价值取向。教育公平与均衡优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整体提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整体教育生态的组成部分,其薄弱现状致使农村孩子享受不到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这有违教育公平,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小班小校、环境生态是当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独有的优势,如果能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拉高教育资源的长板;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各股教育力量赋能学校自主发展,它们就有可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样本。
        梓里学校作为梅州边远山区九年一贯制小规模学校,在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时借鉴经济发达的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梅州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多部门协同,创造一个适合当地的新的模式,并为之努力和积极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国家和地方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对学校的发展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已是农村办学的一大工作重心。在这一号召下,学校布局不得不进行重新调整,一些地方远的办学点、完初小便列入了整合拆并范畴。一些学生因为合并后学校离家比较远只好选择寄宿,但现阶段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依旧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而且因为很多学生年纪小,学校在管理方面要加强思想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很多学校不愿意承担寄宿制办学的巨大压力。为更好的办好乡村学校造福村民,学校结合教育局统一部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尝试融合资源创新农村学校寄宿封闭管理创新型办学模式探究工作。
        一、尝试融合资源创新农村学校寄宿封闭管理模式的原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教育出现学生结构性的大部分由留守儿童组成,我校208位同学其中各种留守儿童占了175人,这些孩子大部分依靠爷爷奶奶管教,缺乏家庭教育及在家学习辅导,少量父母在家的也忙于农活无暇管理,为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学校必须主动承担部分农村家庭无法承担的教育责任,于是农村封闭寄宿制学校是符合社会潮流的,尽管大家对寄宿制学校是好是坏的争议还很大。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自身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资金方面都存在不足,使得寄宿生在学校生活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都与农村学校寄宿生的管理模式有重大关联,而学校往往因为学生家长方面原因,师资方面及财政资金不到位、需要自己筹集而忽略了这些问题。
1.学生方面。尽管国家对农村地区寄宿生的关心程度有所提高,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学校已开始寄宿制学校发展。但由于建设起步较晚,加上部分资金不到位,导致硬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加之乡村教师都是没有封闭式管理经验的老师,没有受过系统培训,面对新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学生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很多农村寄宿生大部分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这种特殊情况使学校管理更是难上加难。现在独生子女虽然离开了父母,但是隔代亲,爷爷奶奶还是很溺爱。手机控、游戏控、无心上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当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很多时候老师根本找不到家长,严重制约农村学校发展。
2.师资力量方面。农村学校管理的范畴很广,尤其是低年级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现在农村学校的寄管理因为受经费影响,受当地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但每个教师基本上是超负荷工作,而却很难做好工作,更别说做出成绩,一般情况每位老师要负责二至三门课程教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关灯就寝,工作不复杂但是很琐碎。下班还要家访甚至帮家长找不归家的孩子,人手的缺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工作上的漏洞。
        3.资金方面。资金缺口很大是普遍认为阻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缺乏财政支持让寄宿学校很难发展。为了让学校的收支达到平衡,学校在这种条件欠缺的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如住宿的房间不够,10个学生一个房间是常事,不具备环境良好的食堂等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使农村学校学生健康、自由成长,学校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研究寄宿生的妥善管理问题,做到让家长放心,为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作出尝试。
          二、办学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1、办学理念及模式创新: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不论从办学理念及师资资金方面比较都非常薄弱,为使乡村学校得到发展必须寻求师资和资金方面的双突破。为此学校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从理念着手加强师生家长的凝聚力,农村学校最大的缺陷就是绝大部分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让师生师群众看不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培养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不拘一格育人才,全面发展有特长的办学理念,让师生群众看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同时又看到了育人目标,一下子拉近了各方的距离,加强了学校的凝聚力。第二、师资方面寻求和北京立德未来基金会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开展支教工作,每年定向派遣优质师资5--7名,一举打破原有的师资劣势。第三、社会资源及资金方面积极和嘉应学院合作,寻求专家引领,开展积极的校本培训,经一步培养本土师资由此开辟梓里美丽中国--嘉应学院示范校创建工作。成立专家办公室加强校本培训,示范引领。第四、积极和社会公益教育力量合作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全国免费午餐基金合作开展免费午餐基金、分众传媒公益基金资助率先开创山区学校机器人教学工作并规划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大赛,梅州市志愿者协会、梅州市希望教育基金会、南方科技大学等相关单位合作为学校办学提供资金资源支持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的资源匮乏问题。
          2、创新学校日常管理模式:全校实行寄宿封闭式管理严禁学生捎带手机及零食进入校园,管理细节含以下几点,①严把校门入口关,坚持每天值班老师早晨6:30开始上班配合保安及学生志愿者对外宿上学的同学按照火车站安检标椎进行测温、登记、随身物品检查逐一入校。②坚持早读辅导制度每天从早上7:30开始全校中小学开始有组织的早读活动,每个班级配备相应的老师组织开展。③日课巡堂制度每天日课教务处安排巡查课堂坚持推门听课。④坚持每天全体教师陪餐制度,全校13个班级323位同学集中免费用餐,全校老师按照授课班级及用餐时间陪同本班学生用餐。⑤午休全员参与,全校师生中午集中在校园午休,每个班级配置相应老师管理,幼儿在午休室由老师陪睡。⑥晚修组织制度,除住宿外组织本村离学校较近的外宿同学回学校晚修,组织学校老师每天晚上进行辅导。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现在梅州乡村学校基本上老教师偏多教学方式传统单一不具有创新不受学生欢迎的现状,学校以美丽中国优质师资为基础积极开展“135”课堂教学改革活动,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处于普及阶段,课程教学也需要做相应的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要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从关注学什么向怎样学的两个转变,把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这种135课堂教学模式验证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理念。“135”课堂教学中的“1”是一个理念: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是突出三个支撑:(1)小组建设;(2)学案导学;(3)评价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5”是突破五个环节:学、展、点、练、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学“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好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当前课堂教学最突出的问题还是高耗低效,经常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辨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我们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担高质量”,必须要从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关注学什么向怎样学的两个转变,把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通过教改活动学校教学成绩提升很快,自开展教学改革以来学校连续五个学期荣获“大埔县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学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深得群众家长、各级领导的认可。
        4、强化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情况,学校应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家长参加家长会,在会上讨论学生在家在学校的表现,老师和家长一起探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家长会变过去的考试批判大会为对等讨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的交流会,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学校干了些什么;根据家长提的合理意见,学校和老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明确学校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梓里学校正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对学校管理进行综合改造升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教风正、学风浓的融合社会各方资源创新农村小规模封闭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使面临办学困境的一所山区小规模学校重获新生,而却连续三年来教育教学成绩均居全县前列,学校合唱团、非洲鼓队、梓色美术班、皇冠篮球社等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合唱团、非洲鼓队多次到香港、深圳、上海、广州演出,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学校在校学生由2018年的208人增加到323人,学校办学成绩日益获得广大周边学校的认可及学习,成为梅州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冬妮.促进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对策研究[D].
        [2]周黎鸿. 新农村义务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006):33-35.
        第一作者简介:范伟增,男,出生年月1973年6月,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大埔县三河镇梓里学校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梅州市乡村中学骨干校长,大埔县优秀教师,梅州市郭秋源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嘉应学院客座教师,嘉应学院乡村中小学创新办学模式重点攻关课题主持人。近二年发表论文研究课题主要有:《让活动激活课堂》《基于微课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探究》,《融合多方资源探索乡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新模式》,《百年风雨今犹在,千锤百炼还坚韧》,《乡村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以梅州乡村教师现状为例》,《新课改下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果策略研究》。
        课题:“?本文系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规划特别委托立项课题、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原中央苏区广东梅州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mz-wtxm-2020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