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逢
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小学 广东省 江门市 5290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自古以来不断发展,不断传承,不断沙里淘金的文明瑰宝,更代表了一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学习阶段,最适合在此阶段嵌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诗词文化和文言文选读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人,更应该寻求更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探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语文魅力。本篇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将传统文化嵌入小学语文课堂,分别是中华汉字中的文化内涵,中华诗词中的情景文化,中华文化中的阅读魅力,中华文化中的民族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统编版
引言:虽说目前社会号召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早早就贯穿了孩子学龄期的整个教育。比如孩子认字时学的《百家姓》和《三字经》,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学的《唐诗三百首》和《弟子规》。小学课本中也有很多穿插的传统文化,比如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古诗三首,还有第一单元开篇时,画面上引用的王维诗句,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都蕴含了礼义仁智信等传统美德,照亮了孩子们今后前进的道路,洗涤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可如何让孩子们更喜爱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还需小学的语文教师们研究出更适合学生学习,更高效的教学策略。
一、中华汉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虽然小学生们学习写汉字是个长期工程,但是许多学生觉得语文教师们对汉字的要求有些吹毛求疵,根本不理解语文教师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久而久之,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会逐渐减退,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关于中华汉字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1、讲解中华汉字起源发展
中华汉字是怎样来的呢?是仓颉造字,还是另有起源?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用故事的形式,谆谆善诱,将这些汉字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师可以从《说文解字》等书籍中仔细搜寻文字的含义,比如说水一开始只是三条弯曲的横线,表述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而在中间那条弯曲的横线中画个小圈,就是汉字“州”最初的原型,意味“水中小岛”。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们印象深刻,而教师用多媒体塑造出来的汉字情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文字的魅力。教师也从网上寻找文字动画,来通过动态的图片跟学生们表现文字的演变,让文字在大家的脑海中变得不再陌生,今后学生们学习写汉字,也会变得更容易一些,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会比平时的学习印象更深刻。
2、培养学生练习书法习惯
书法有多种形式,语文教师应当仔细研读书法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不必给学生们讲得太深,但一定要准确,一定要勾起学生们对书法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可以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书法转变,篆书规整,隶书方正,楷书顿挫,草书狂放,都代表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书生意气。
语文教师在讲述中应及时让孩子们感受书法文字中蕴藏的文人笔力,横为什么要平,竖为什么要直,点为什么要头尖底圆,勾为什么要弯折有度。语文教师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们在思考和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得到答案,再和教师给出的答案去贴合,从而对书法的认知又更近了一步。
学生们在认识书法,了解书法和感受书法之后,教师们可以开设书法课。如果会软笔书法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软笔书法课,没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师,可以购入字帖带领学生们练习硬笔书法。书法能够帮助学生们练就一手好字,可以让学生们收敛浮躁的心情,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加稳重和朴实。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们好写字,写好字,对今后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中华诗词中的情景文化
中华诗词的光辉时刻除了最原始的《诗经》之外,主要分布在国力强盛的唐朝和宋朝,唐诗宋词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语文教师可以从书本中的诗词中选取合适的意象,配合诗中的意境为学生们介绍当时的朝代背景,从而让诗词内容和诗词文化更加地深入人心。
比如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示儿》这首诗,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句,慷慨激昂地表明陆游生前死后都挂念宋朝收复领土,驱逐鞑虏的坚定决心。而《示儿》的写作背景恰好是我国中原地区屡屡受别国来犯,同《示儿》下面的《己亥杂诗》一样,都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几首诗的基调,调动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们的民族正义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多媒体播放朗诵视频、诗词相关动画来帮助学生代入诗词环境,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诗词中诗人的情感波折。学生们体会完意境之后,教师选取诗中意象部分,抛出问题给学生,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落红”一词,为什么要选用“落红”这个意向呢?掉下来的东西有很多,落叶行不行,雨点行不行,冬天下的雪行不行?学生们得到问题后纷纷思考,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一个结论告诉教师。
教师拿到学生们的答案后,可以对其中说得通的地方进行表扬和嘉奖,对说不通的地方也不要着急否定,而是将教师个人的理解和官方回答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行体会。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和诗人的作品进行碰撞,才能碰撞出真正的思想火花。
三、中华文化中的阅读魅力
众所周知,诗词是可以唱起来的。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听一段古诗歌曲,比如姚贝娜的《菩萨蛮》,比如王菲的《水调歌头》等等,让学生们从音乐中先领略诗词的优美。听完歌曲后,教师引进诗词内容,告诉学生们,在以前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古人们击节而歌,将诗词以音乐的内容唱遍大街小巷,著名的词人柳永,就有“凡饮水之处,皆争唱柳词”的美誉。
而今大部分诗词丢失了原先的曲谱,如今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朗诵。教师通过给学生们观看名家朗诵,或者是一些诗词课程,比如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等等,可以帮助学生们学会拆解字词,通过语调来寻找诗词中抑扬顿挫的字句,从而感受中华文化中诗词独特的阅读魅力。
四、中华文化中的民族自信
一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是靠文化树立的。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措施,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统编版的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册都包含几篇古诗词,教师们再佐以课本之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诗词的写作格式,书法在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诗人们之间的人物关系等等。教师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一一在学生们面前铺展开,带着尘封千年的历史厚重感,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深沉与能量。
结语
俗话说得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史长河的变迁后,留下的都是璀璨的文化精髓。这些精髓可以让小学生明白历史的魅力,语文的魅力,让小学生透过历史长河,领略那一时代的风骚人物和风土人情。小学语文教师带领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后,应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力争上游,不畏艰险的高贵品质,学会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明白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张发英,小学生(中旬刊),2020.02
[2]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苏秋使,当代家庭教育,2020.12
[3]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曹晓燕,读写算,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