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对策和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期   作者:张创兵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过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张创兵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小学  856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过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比如课堂主体、培养方向、课程结构组成、教材编撰方向、课程侧重面等等都有不同,这种改变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课改的走向将决定教师们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向,教师们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也决定了新课改的成功与否。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教育部下发了创建校本教研的相关项目,并建议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来更好地促进新课改的推动,全面落实新课改的相关目标。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研对策分析;实效性;实际教学
    为加快新课改的进程,教师应该通过校本教研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所谓的校本教研,具体来讲教研的场所应该是科研教师所在的学校,教研的主体应该是所在学校的部分教职员工,教研的内容则是本校教职员工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难题。在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学校都会遇到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都会不尽相同,但是这些问题是从前没有遇到过的、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根据已有经验和文献进行探索、推理、实践,进而解决这些在校本教研中提出的课题。
        一、从实际教学出发,提高校本教研问题的实践性
        校本教研的开始源于教研课题的选择,教研课题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本次校本教研的成败,也决定着其价值的大小。但是在实际的校本教研中,课题的选择经常受到很多因素干涉,使其脱离了本校教师的自身意愿,脱离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也就从本质上脱离了校本教研问题的实践性。
        很多学校相关领导认为本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不强、教学水平不高,他们做的校本教研不能够体现学校的科研价值和社会地位,根本无法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所以他们甘愿花大价钱从校外请专家进行校本教研的工作。而在这种校本教研的工作中,本校教师就只是起到提供资料等辅助作用,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有价值的校本教研课题应该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据本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作为研究对象和目的,根据校本教研的探索,来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果脱离了本校的环境、出发点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疑惑,那么校本教研问题就失去了教育部赋予它的实际意义。要从实际教学出发,避免使校本教研失去其实践性。
        二、从听课备课脱离,避免校本教研内容的同质化
        传统的教研模式以备课、磨课、上公开课、听课、讲评这些方式为主,通过不断磨练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来熟练和模式化教学,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这种教研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因为新教师必须依靠多磨炼来熟悉和掌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进度,但是成熟的、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教师如果还在做着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那就真的太浪费人力和资源,过于形式主义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避免教研组作为主导来安排传统的备课磨课,避免其进行统一制定校本教研的课题,要摆脱过去的教研模式,以本校教师个体为主体,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实践问题进行校本研究课题制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校本教研内容的同质化,也更加真实地反映和解决了学校和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教师普遍压力大、任务重,每个教师的课程安排都比较满,如何让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校本教研,这需要学校的管理层进行讨论后进行合理布局,如果只让老师用一点点时间来做教研,那么难免会流于表面,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也就不需要进一步去讨论校本教研内容的价值了。


        三、从系统培训开始,提升校本教研知识的储备量
        做校本教研是需要教师具备对应的知识积累和操作方法的,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系统的教研分析方法作为教研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际的校本教研中,很多教师没有接触过这种新的模式教研,对于其科学性和研究性把握不好,进而满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
        很多学校的校本科研在脱离备课磨课的传统教研模式以后,教师在针对问题进行校本研究时,就会出现教育研究方法和科研资源的储备量不足的现象。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选择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但是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却不了解,他们只能够通过查询有关文献和资料来进行参考,这对于开展校本教研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造成这种科研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小学教师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学习范围太过单一,就职前也主要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与科研有关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最新研究方法知识等涉猎不足,造成知识面过窄阻碍了校本教研的进程;比如,教师就职以后教学压力大、任务重,在开展校本教研之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接受系统的科研培训,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科研能力,进而导致以行动引导思维,使校本科研缺乏其应该具备的科学性。
        四、从主观意识着手,调动校本科研主体的积极性
        据调查数据了解,有的教师并非是出自本身意愿来参加学校的校本科研的,他们或者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规定、或者是因为职称评定的需要,不得不以应付的态度来面对这项工作,勉强完成这份让人沉重的教研任务。这种消极态度导致校本教研的进展极为缓慢,科研价值也受到影响,改善实际教学问题也就更无从谈起。
        为了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为了校本科研走入正轨,学校应该下力度来查找这种消极态度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这种苗头的产生。比如,学校领导在认识到校本科研的重要性时,也要通过合适的措施来调整教师授课时间,减轻教师教学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去,完成自身课题设计,激发科研实践的积极性;比如,很多教龄长的老教师认为自身教学经验足、教学能力强,并不需要做什么校本教研来进行提升,这种新事物只是对新教师的一种考核方式。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就应该采取有效手段让这些传统守旧的老人意识到时代的不同、新课改后教育模式和方法的不同,带领他们走出舒适区,为校本教研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从评价方式调整,保障校本教研制度的完整性
        据了解,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还很传统,大致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学校的相关领导或者教研组给教师安排相关课题,老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书面上的校本教研工作,而后将研究内容以论文或其它文本形式上交学校后,科研进度就基本宣告结束了。学校从本质上忽略了校本科研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种做法只是结果上收获了几篇研究论文而已,完全颠倒了教育部实施校本教研项目的真实意义。
        要想保障校本教研的正确开展,学校领导就不应该将校本教研看成是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一项指标或者是任务,而是应该从主观角度去正视校本教研能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和意义,积极主动地去组织和实施这项工作,也从管理层方面给予教师一个很好的宣传意义。
        另外,学校应该针对校本教研进行评价方式调整,比如:设置合理的、具体的奖励机制,从经济角度来提高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避免再像过去那样只发一张奖状或口头奖励,让教师毫无干劲、丧失激情;再比如: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评价方式,通过具体的、系统的竞争机制来促进教师开展良性互动,在校本教研方面形成稳定的输出。
        总而言之,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将本校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将本校的具体教学问题作为教研的课题,给予教师以科学的、系统的教研方法培训,再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在校本教研中正确定位、态度端正,进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价值,增强本次教研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赫.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J].西南大学.2013
        [2]陈姝丽.以校本教研促进广州市Y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