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地区音乐课“活”起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中)1期   作者:曾励华
[导读] 在支教课堂中大胆尝试,摒弃了以往按部就班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

        曾励华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 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0

        摘要:在支教课堂中大胆尝试,摒弃了以往按部就班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创新运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新模式,让农村音乐活动课堂更有成效。
        关键词:音乐 课堂 教学 “活”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我的研究生支教生活已过半。在支教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的一堂音乐课才是好的音乐课?怎样的教学设计才适合农村孩子们?经过与导师和同学的深入讨论交流,我最终拨开了心中的迷雾,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并在支教课堂中大胆尝试。
        下面就本人在支教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跟大家进行分享——
一、打破常规,让习惯培养“活”起来
        从支教的第一天开始,“纪律”一直是支教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并在课堂中长久困扰着大家,而我们时常也与导师讨论相关问题;导师对于“纪律”问题的解答是这样说的:纪律是长久的问题,你不可能消灭它,只能用有效的方法巧妙过渡它。而同学跟我分享了她在他们班的教学中,首先与孩子们建立情感“联系”,这个联系是音乐教师与孩子们特有的纽带。音乐教师通过培养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中独特的习惯,与孩子们建立特有的情感认同,从而更好的管理音乐课堂。
        例如:在课前二分钟通过播放音乐视频,让学生迅速调整并进入自己的学习状态;或是将枯燥的课堂语言用歌唱的方式表达,丰富课堂引入环节的激趣元素;或是教师通过弹奏特定的音乐告诉孩子们课堂需要安静等方法,以此更好的管理音乐课堂纪律。一来二去,通过慢慢培养学生音乐课堂纪律习惯的养成,孩子们会渐渐适应该教师特有的课堂纪律习惯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而这样的习惯与氛围一旦养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轻松且高效。我也思考了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利用音乐管理课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而对于这一问题,我反复思考与不断尝试,在新的一节音乐课上尝试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将音乐课向音乐活动课转变,并明确建立宽严有度的纪律,不再以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学唱歌曲。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特点与基础,设计为音乐活动课。
        的确,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刚开始接触这种打破常规的音乐课堂模式,现场曾一度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但是这个“难以控制”在我看来是好事,因为他们的兴奋感来源于课堂中的活动与知识,而不是其他以外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我并没有选择打断,而是通过引导其自由讨论,并适当的抛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引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继续下一步活动。这样,整个课堂氛围是愉悦的、轻松的,且大部分孩子们都在我的节奏里。当然,也还会有一些小男生会控制不住自己,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因为在这堂课中,我让孩子们围成圈,而有些小男生就会开始一项“有趣”的活动——你踩我一下,我踩你一下。对于这种情况,我是严肃的,在大部分孩子们都还在讨论着有关于活动的相关问题时,我对这两个小男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在我批评这两位男生的时候,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其他蠢蠢欲动的男孩子便歇了玩闹的心思。这一招“杀鸡儆猴”的方法十分奏效。
二、师生共同参与,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当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学生质疑的。而在这堂课中,我不再是高高在上,永远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而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走下讲台,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像“孩子王”一样参与进来,带领他们尽情享受音乐活动带给大家的乐趣。


        由于农村地区的音乐教室没有相关的媒体设备,所以我选择让孩子们在教室中挪动书桌,然后全班围成圈,席地而坐。在说明音乐活动规则后,我加入他们的圈子里,成为了孩子们中的一员。本人是规则的制定者,但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我从中发现,坐下之后,孩子们脸上的表情里有些许惊讶又有些许兴奋,有些管不住嘴的孩子们已经叽叽喳喳的讨论开来了。显然,他们对与教师的加入是十分惊奇的。也是十分兴奋的,更是接受的一种状态。当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孩子当中,接下来的音乐活动就进行得十分顺畅,孩子们已经把我当作班级的一员,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这一项教学活动。
三、活动中求新知,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农村的孩子音乐基础较为薄弱、不具备应有学龄段的音乐能力。因此,在农村支教的课堂中,按部就班、以教材为本的传统音乐课并不太适合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不能完全按照课本的进度与节奏。而且,经过前面几节课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孩子们唱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谁声音大”,不会注意音乐的节奏与音准。若硬要让孩子们学习课本里的歌曲与知识,教师反而会因为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而失落,从而进入“我的音乐课堂是失败的”“等自我怀疑的怪圈当中。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项较简单的音乐活动以适应孩子们的基础。首先,我想让孩子们从养成学会安静聆听的习惯开始,由此设计了第一项音乐活动:节奏传递。这个活动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孩子们席地而坐,全体向右围成大圈并闭眼;由教师往正前方孩子的背上轻轻敲打一个节奏,然后孩子们依次传递下去,最后传回给教师;最后由教师揭示正确的节奏型。尽管一开始会出现传递中断等现象,但是经过多次反复之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传递一次比一次好,课堂纪律与教学节奏也越来越好。
如果说第一项音乐活动是课堂热身活动,而第二项音乐活动就是一项“承上启下”的求新知的活动了。在这一堂课中,我先让孩子们学会“1、3、5、7、9”这一声势律动(1:击掌;3:右手先击右肩,左手后击左肩;5:右手先击右胯,左手后击左胯;7:右手先击右臀,左手后击左臀;9:先跺右脚,后跺左脚。但是每个动作都需重复前面的动作,例如:做3动作需重复1动作,做5动作需重复1、3动作,以此类推),是为了连接下一堂课学“3、5、7、9”的变形——“3、5、3、5、5、3、3、5”,然后由教师演唱《月亮月光光》,引出学唱《月亮月光光》的课时内容。这一设想可能大约要花两到三节课的时间。但是在这样的课堂里,经过教师的层层引入,并加入身体的律动,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在连续进行的音乐课堂中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的良好习惯;而带有身体律动的歌曲,学生学唱也更具有趣味性。
四、建立师生互信,让双向教学“活”起来
        起初,在进行支教活动时,我们对农村地区的孩子的基础并没有抱以太大的期待,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束手束脚,不知道到底如何面对这群孩子,如何进行接下来的支教活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我也渐渐明白,其实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双向的教与学的互信活动。孩子们信任教师,从教师身上学习知识。教师同样也要信任孩子,将自己的知识教与他们,并坚信他们能学懂弄通;而只有建立在双向信任为基础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好课堂。教师若是在不了解、不清楚孩子们的基础与特点的情况下,便可以大胆尝试,并对孩子们给予充分信任,在课堂中根据其反馈随时调整,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但这也考验教师对课堂调控的程度以及对课前的充分准备。
        实习支教的日子里有苦有趣而又有生动,每每看到孩子们的笑脸,都会觉得心中暖暖的。其实,不管是何种音乐课堂,不论是何种教学方法,只要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可以接受,都是可行的。毕竟教无定法,方法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得当。当你认为你的课堂出问题时,或许大胆创新、跳出按部就班的固定模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不一样的收获,你的音乐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
                               指导老师:王朝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