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红叶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胡张乡中心校西下冯小学
摘要:互联网为人们制作、获取、传播信息以及创新工作模式提供了诸多方面的优势,亦丰富着人们的知识,影响着人们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素质的提升。因此,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充分结合,挖掘互联网中有利于教学的元素,以提高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探究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英语教学
引言:
传统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局限、单一,效率较低,而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展示方式的多样性等都给予了教学工作更有利的条件。当前,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如果教师还延续传统的思维模式,便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以及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教学中。
一、用互联网提升教学效率
互联网的便捷性体现在很多个方面,其中交流的便捷性尤为明显。在互联网技术还未被应用在教育领域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需要面对面才能实现,无法随时、随地、及时的沟通,只有课堂上才能解决一些主要的学习问题。但是目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流软件有很多,比如最常用的微信、QQ,不仅可以视频通话、语音通过,还可以发图片、视频、文档[1]。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交流软件来布置作业,让学生们讨论学习问题,也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时间、空间等限制,且效率还高。同时,如果无法正常授课,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些软件开展线上教学,避免延误教学进度,比如近年来新冠疫情下,很多学校与教师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实施教学,保障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以《Do you have any cousins?》为例,如果学生在课下作业时遇到难解的问题,即便在家里,也可以通过交流软件咨询教师,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线上辅导,以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互联网打造翻转课堂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先讲后练,边讲边学,课中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与授课进度,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教师的课堂授课往往是一次性的,没有多余的时间重复相同的内容,学生不能完全记忆教师整堂课的讲解,知识掌握不牢固。
但是,互联网技术具有拍摄、储存、控制进度等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制作微课来改善教学局面。一方面,微课短小精炼、便于传送与储存,学生可自行调整学习进度,教师可以将导学方案以微课形式发给学生,使其在课前可以根据导学方案的要求逐步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课中奠定基础,这样还促使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实现了先学先练,先学再教的模式[2]。以《The four seasons》为例,教师可以在预习微课中明确目标:1.掌握新单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cold, cool, hot, in, warm。2.理解“In spring, it is warm”句型、句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将课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作为学生复习之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三、用互联网丰富内容与形式
英语教材中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而学习英语、应用英语需要积累大量的英语知识,仅靠教材难以满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材料的丰富性来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延伸[3]。比如,《The earth》中,教师在讲解了核心单词“earth、forest、ocean”后,可以再让学生课下在网络上查询这些单词的一些用法、涵义,结合课内知识进行总结,以完善知识体系。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积累写作素材,对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活动,给学生们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或者文章等。另外,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主要应用于交流,而交流需要有情境的加持才能有意义。但是,小学生平时用英语交流的环境比较少,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背诵一些句式,就无法提升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来构建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语感,引导其正确的运用英语。比如,《?At?the?shop》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tomato,potato,carrot,soup”等实物图片,同时创设“shop”的情境,让学生们扮演顾客、服务员等,然后促使他们用英语交流。
四、结束语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及时的转变教学思维,了解互联网的优势,提升自身应用互联网的能力,借助互联网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打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唐爱平.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方式[J]. 数码设计(上), 2019, 000(005):100.
[2]陈妤玲. 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有效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35):149.
[3]吴玉会.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手段探析[J]. 明日, 2019(25):0291-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