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中)1期   作者:郑海华
[导读] 新课改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

        郑海华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其中文化意识既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有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含义[1]。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部分教师在此阶段注重发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却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阻碍了学生文化意识、人文修养的发展。本文以小学英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基础,探究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小学英语
引言:
        文化意识的培育旨在加强小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传承文化,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小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但目前部分英语教师着重于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的学习,部分小学生甚至只知圣诞节、情人节、西餐牛排等西方节日和礼仪,却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2]。通过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小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提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在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需要落实文化品格素养,借助课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品行,接纳、学习、认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优秀品行和三观的构建,落实新课标德育教育要求[3];二是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小学生掌握英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世界。而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于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与国外友人交流中发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了解、认同的素养。通过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不同文化、尊重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进而培养小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四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英语教师理应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与认同中华传统文化[4]。
二、小学英语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措施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理应把握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预习、教学、拓展中有效落实,引导学生践行文化、传承文化。
(一)教学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通过音频、视频学习,在学习、提问、参与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前需要教师率先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视频。
        以人教版PEP六上Unit 3《My weekend plan》为例。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多媒体视频,视频中是与春节有关的内容,包含春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等,学生在观看中可潜移默化加深对春节的了解。同时了解庆祝春节的各种活动,如“get together、have a big dinner、light fire crackers、watch fire works”等等。同时学生们在视频中体会家人团聚的幸福感,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民族文化意识。
        再如四下Unit 3 《What’s the weather like?》的Part B  Let’s learn环节。本单元主题与“weather”有关,因此展开教学、导入知识点环节时,教师可率先制作《草船借箭》的相关视频。

视频时长控制在3-4分钟,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草船借箭典故中了解诸葛亮是如何利用天气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助力学生对中国古代名人和典故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还是以课堂为主,这就需要教师能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结合新时代教育新理念、教学工具等,来创新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不断结合课程内容渗透与之相近的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学生的学习、理解、践行。
        如在六上Unit 3《My weekend plan》的Part B Read and write环节中,教学前学生了解了春节由来、风俗习惯等,随后教师即可借机渗透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背后屈原的故事,了解吃粽子、插艾青、划龙舟等风俗习惯,此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培育。
    再如人教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的Part B  Let’s talk环节中,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当学生回答Zhang Peng’s favourite food is noodles时,老师自然与学生分享关于面条的视频或图,借此向学生渗透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兰州牛肉面尤其出名。(配外国人吃兰州牛肉面图片和赞不绝口的视频)(在此融合中华饮食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并引导健康饮食)
(三)教学后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需牢牢把握教学后,即拓展、复习巩固环节,在此环境中带领学生在实际体验、真实感知中践行文化、传承文化。这也需要英语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来布置与之相关的英语文化任务。
        如在五上 Unit 5《There is a big bed》的拓展环节中,教师可率先播放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的英文介绍的视频,带领学生认识园内历史悠久的著名景点,并让学生运用本课的核心句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关于颐和园景点英文介绍的海报。学生在完成海报中了解了颐和园,同时也能通过颐和园了解古代皇家建筑和我国的风土人情、优秀景观等,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自豪感。
        再如三上Unit 1《Hello!》中,教师在教学完毕后,可布置“文化问候礼仪”的拓展任务,要求小学生们借助于资料、信息技术等来了解中西方的问候礼仪。学生们在搜集资料中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问候礼仪关键围绕“诚恭谦敬”来展开,中国人根据见面的次数、问候对象、问候事宜等的不同,问候语也会随之改变,诸如“久仰、久违、托福”等,而英语问候则是“hello、Hi”等。
        学生在小短片中学习中西方文化礼仪,一方面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文化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文化品格,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一来教师牢牢把握住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引导小学生从了解文化到认同文化到践行文化,助力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二来小学生在学习中西方文化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助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小璐.英语文化观念培养的多元化途径[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1):58-59.
[2]钱丽莉.“一带一路”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166-167.
[3]黄培珍.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刍论[J].成才之路,2021(3):38-39.
[4]谢维.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0(32):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