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中)1期   作者: 李诗殿
[导读]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
                                               
        李诗殿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教研室          530699
        摘要: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党和政府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投入大量资金资助农村贫困生,让他们能接受同样的教育。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农村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对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
        关键词:贫困学生  感恩教育  探索
        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是懂得感恩的人;人生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可能得到完美实现的是追求感恩的人。
        对于受助农村贫困学生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是我们当前着重探讨的重要问题。通过研究和探讨,行之有效地从农村贫困学生最切身的家庭入手,让他们领悟父母长辈为了养育他们付出的辛劳;让他们知道父母为了生活奔波的艰辛……然后延伸到老师为了培养教育他们无私付出,其中的艰苦只有自己知道,最后是社会的回馈。本文着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教学设施和社会场所对受助农村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教学设施的使用
        除了家庭之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就是校园。假如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对学生言传身教,通过宣传,不变的耳闻目濡对学生进行影响,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是一种数据化、直观的调查统计形式,不仅能为调查者提供感兴趣的调查结果,也能从侧面窥知调查对象的心理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是马山县白山镇内学小学168名受助学生,发放168份调查问卷,收回168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了解农村贫困学生自身的家庭情况、受助状况的认知,以及受助之后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感恩和回馈心理。反映了受助之后学生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社会的心态?从问卷的答案来分析,愿意回馈的占99%。
        调查数据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也让我们窥知学生的一些认知上的误区,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言行,让他们少走弯路。此外,问卷实际上也是一种暗示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家庭出身,学生和社会的身份,并在他们朦胧的意识中萌发感恩和回馈社会的意念。
2、充分利用校园的环境进行培养教育
        对人潜入默化的影响是环境,通过特定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出现质的变化。如下探讨:
        (1)设置“感恩”主题板报,采用鲜明的排版,摘录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身边的亲人亲事或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情绪得到感染。
        (2)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在多处地方贴上横幅和标语:如“祖国母亲,我爱您!”“老师,您辛苦了!”、“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
        (3)向师生征集“感恩”为主题的漫画,用真实生动、幽默风趣的文笔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会感恩是一种幸福。


        (4)在特别的日子里,举办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节(国外)”、“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感恩对学生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人,让他们知道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没有老师的教育培养,自己还处在落后无知的境地;让他们知道去感恩那些在自己困难无望时无私帮助过自己善良的人们。
3、在课堂中植入主题
        第一是主题班会,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感恩材料、感恩回报素材,把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报上或书上感人材料摘录下来、网络媒体搜索到的亲人真事等等,然后通过班主任组织的故事会、交流活动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思想,表达自己感受与见解,让他们从中获益。“感恩”将会不断深入人心,日后他们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行为,我们的感恩教育将会得到彰显。
        第二是隐形式的教育形式,就是日常教学课程中植入,目的就是无形中达到提醒学生的目的。如在上语文课、品德课时,讲到无私奉献的亲人、社会团体、个人、老师等内容,老师可用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感恩的话题。上数学课时,学到数据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统计家庭一日开支、一个月开支、一年开支所花的费用,让他们知道这些家庭所有开支都是父母辛劳,让他们用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二、社会场所的利用
1、有效地开展公益活动
        每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称为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慰问生活在敬老院生活的孤寡老人。让学生亲自了解老人现在的生活环境,和老人们交流谈心,知道老人们心理需求以及对下一代的希望。尽管这些老人在养院生活安逸,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老也希望有子孙或亲属来看望他们,和他们谈心聊天。通过慰问活动,让学生知道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子女的不孝,晚辈的冷落,面对这些遭遇的老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我在家里要怎样对待老人和父母,我不要跟这些老人的子女一样忽略父母的感受,把老人扔进养老院就不管。父母对子女“ 恩重如山”,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在他们离去之后,很多人都这样想:如果有来生,我将会对你无尽的回报。然而,人世间从来没有来生,希望大家把握今天,珍惜现在的所有,该尽孝的就尽孝,该感恩的就感恩,不要把无尽的遗憾留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让他们引以为戒,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把握社会资助的教育时机
        人们常常忽略各种社会捐赠,甚至有的人还这样想,他们有钱多捐赠给我们是应该的。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人家凭什么要捐赠给你呢?你好多吗?捐赠的人是心地善良,有足够的爱心,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感恩他们。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他们无私相助。有个人或单位来到学校进行捐赠,要组织学生参加捐赠仪式。让学生代表发言,对来自捐赠的个或社会团体表示感谢;学校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答谢对捐赠的个人或社会团体,领略捐赠人发起活动深刻的社会意义。如何很好地使用这些捐赠资源,长大成人之后如何回馈社会,把这一份份爱心和感动传递下去,让这星星之火永不息灭。
        资助我县的农村贫困学生有春蕾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每一次他们的到来,我们都组织受资助学生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告诉爱心人士自己近况的学习与生活,往下的学习生活计划。让爱心人士知道贫困的家庭近况,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读书梦。在交流过程有的由于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有的甚至写下感谢信委托学校转交给爱心人士,感谢有他们无私的帮助,自己才能进学校读书。其中有几个同学这样写到:
        “谢谢你们无私的帮助,没有你们,我无法完成学业,我会努力学习,将来把你们的爱心传递下去。”
        “你们的爱心给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每次我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一想起你们,我就有无穷的力量去战胜眼前的困难和挫折。”
        ……
总之,通过本次的探索研究,我们知道了农村贫困学生的心理现状、感恩意识,更提醒我们感恩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唯有让受助的贫困学生领会到资助的背后的分量和意义,他们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温暖与感动,并付储于行动,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做对社会、对学校和家庭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读本》皱顺康,四川大学出版,2011年8月
2、《感恩的心》 唐晓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3、《感恩教育三维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蒋学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