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搭建桥梁,让学生进入堂奥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中的“笑”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中)1期   作者:曾玉双
[导读] 经典作品的内容往往丰富而深刻

        曾玉双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内容摘要  经典作品的内容往往丰富而深刻,中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甚至产生误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便是一例。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经典作品,让学生进入经典的堂奥,需要教师深入开掘、精心设计,为学生的阅读搭建桥梁。
        关键词  经典作品  阅读教学  桥梁  
        
        阅读教学中,由于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于一些经典作品常常存在隔膜。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就可能对作品产生误读。
        如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孔乙己》,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一个挑战。《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它通过刻画孔乙己这个思想迂腐、生活潦倒、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毒害。同时,它通过孔乙己这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鲁迅语)的形象,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普通民众的冷漠、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这篇经典作品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作品对国民性的批判感受不深。他们认为“孔乙己”就是作者要批判的人物,因为孔乙己实在太可笑了,他的穿着可笑、说话可笑、做事可笑,所以他们觉得小说中其他人对孔乙己的“笑”是正常的,他们自己也常常会听着课文的朗读或自己读着课文而笑起来。
        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让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关键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起理解的桥梁。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开掘要深入
        教学前,教师要仔细研读文体,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教师首先要抛开教学参考资料,抛开教师的角色,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感受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如《孔乙己》中写到: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段文字中,两次写到“笑声”,是谁在笑?教学参考资料普遍认为是孩子们在笑。但笔者认为,这里的“笑声”并不是孩子们发出的。为什么?因为,本段中第一个“笑声”是“孩子们听得笑声”,可见孩子们是在“听得笑声”才“赶热闹”来的,发出笑声的当然应该是其他人。什么人?众酒客还有酒店的老板和小伙计等人。因为前面写道,“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可见众人拿孔乙己取笑已经成为惯例,他们也总能在孔乙己身上找到可笑的地方。本段中第二个“笑声”出现在“孩子们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一句中。据语法分析,这里的“笑声”也可能是孩子们发出的,孩子们吃完豆,一边笑着一边走散了。但若深究一下,就会觉得不应该如此理解。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豆,孩子们吃完豆后“仍然不散”,还想要吃。孩子们关心的是豆,他们不会觉得孔乙己分给自己的豆是这么少,“一人一颗”,他们也不会在意孔乙己半文半白的说话方式,所以最后当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表示不能再分豆给他们,他们便走散了。文段中一句都没有写到孩子们笑。可见这一个“笑声”也不应该是孩子们发出的。那么,是谁发出的?笔者认为,此处的“笑声”还是众酒客及老板、小伙计等人发出的。为什么而笑?为孔乙己“一人一颗”的分豆行为而笑,为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的迂腐的说话方式而笑。这段中写到的情节是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与前面众酒客取笑的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考不上秀才这样的“污点”相比,这件事体现的恰是孔乙己的“优点”。可是,众酒客竟然还是觉得可笑。这样,该段中开头和结尾处的两个“笑声”互相呼应,共同指向文章的主题——批判冷漠、麻木、无聊、愚昧的国民性。


        可见,教师要有自行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能被教参束缚住,人云亦云。否则,自己都没有阅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
        当然,除了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读出自我体验之外,教师的阅读还要以教师的职业身份来进行,要潜心揣摩教材,把握编者对于文本的编排意图;还要广泛阅读参考资料,开拓自己对文本的视野。总之,要引导学生进入经典文本的堂奥,教师绝不能站在门外。
        二、教学设计要精心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正确理解经典作品搭建的桥梁。优秀的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要明、提问要精、开拓要深。以《孔乙己》为例,笔者将本文的教学安排为三个课时,前两个课时,主要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理解人物形象中蕴含的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在第三课时,则集中力量分析文本中的“笑”,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对国民性中的冷漠麻木无聊愚昧的批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笑”的含义,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从“笑”的字形导入。
        (二)找出文中的“笑”的场景,概括四个“笑”的片段。说说谁在笑,笑谁?
        (三)孔乙己有什么地方好笑?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四)在四个场景中,有没有什么不好笑的地方?
        (五)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些人应不应该取笑孔乙己?
        (六)他们为什么取笑孔乙己?作者通过反复写他们的“笑”,想说明什么?
        补充资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看客”心态:冷漠、麻木、无聊、愚昧,将别人的痛苦当作可资谈笑的材料。
        拓展阅读:《祝福》《药》
        (七)这样的看客今天还吗?请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以上每一个环节都紧扣“笑”,用精当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譬如,学生在阅读中会直观感受到孔乙己身上好笑的地方,但往往不会注意到众人取笑的事情中有许多不好笑的地方,有孔乙己的质朴善良的品质被轻视的可叹,还有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尊严被漠视、生命被摧残的可悲。因此,笔者设问:“在四个场景中,有没有什么不好笑的地方?”以此调动学生的思考,从而理解作者的意图。最后,在理解了“笑”中蕴含的批判之后,笔者将教学内容拓展到鲁迅先生在许多作品中着力批判的“看客”现象上去,了解鲁迅在其他作品中塑造的看客形象,并联系到当今社会实际,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这样一来,由“笑”出发,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堂奥,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三、作业布置要有效
        作业也是一座桥梁,恰当的作业布置也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经典作品,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孔乙己》第三课时之后,笔者布置了一个短文写作的作业:
阅读小说《示众》《药》,结合课文,以《鲁迅笔下的看客》为题,写一篇小论文,400字左右。
        笔者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巩固课堂所学,让学生将课堂的分析、思考、讨论所得条理化,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写作中深化对《孔乙己》的主题的理解,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课内外融合,丰富学生的认知。通过对以上作业的检查,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程度,并通过针对性的讲评,进一步总结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对话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深入开掘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恰当布置作业等手段,为学生的阅读搭建桥梁,让学生进入经典作品的堂奥。

参考文献
[1]周远喜,苟中莲.个性化阅读,教师引领作用必不可少[J].语文建设,2006(4):30.
[2]谷兴云.《孔乙己》中的几种笑——兼谈课后练习一及其说明[J].中学语文教学,2018(1):59-61.
[3]史芝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以《孔乙己》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20,(23) :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