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广东 中山 528447)
摘要 传统的讲评课,主要以老师讲题的模式呈现,内容过于局限,且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有效调动学生思维,达到増质提效的效果。笔者基于教学实践,依据“新课标”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尝试将小组活动与议题活动相结合,制作学生活动评价表,达到引导活动过程和评价学生表现的目标。通过对教学环节的优化,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促进,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整合解题逻辑,提升学科素养,提高讲评实效。
关键词 活动型 讲评课 议题活动 核心素养 逻辑关切
讲评课是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评测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复习阶段,讲评课对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整合解题思路尤为重要。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讲评课很容易流于老师“灌”、学生“改”的“对答案”套路,老师主导作用的过度发挥,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偶有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却存在超时、参与度不足、讲解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且浮于表面的学生参与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建设目标大相径庭。此外,传统讲评课的内容大多容随“题”逐流,停留在课后作业或者某一张试卷上。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生解题逻辑的培养[1]。
为提升讲评课的科学性、高效性,笔者尝试改变讲评课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将活动型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探讨如何上好讲评课。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活动型课程的活动设计要“包括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 。基于此,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文化生活的一种题型为例,制作活动过程任务引导表和学生活动评价表,让议题式、活动型教学在课堂中真正“落地。
一、创设议题,任务驱动
明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的任务。课前,例题组1的题目和答案发给学生,学生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完成任务单1,并推荐小组主讲人。
表 1
课中,小组主讲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倾听、记录发言者的观点,头脑风暴、思维碰撞、观点互补,让非主讲人的学生同样也能够深度参与。通过学生展示的任务单1可以发现,学生都能认识到,“知识考察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题目设问”基本相似,对相似之处的总结大同小异,基本都能够表达出“xx”对“xx”的作用意义,最后一致决定概括为“A→B的作用”的题型的表述。在“解题思路总结”的探讨中,学生习惯采用①②③的方式,如有同学总结为:①具体阐述A是什么②过渡,阐述A的作用③结合材料,具体分析“A”对“B”的作用。
在学生发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引导讨论方向,及时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宏观知识考察下(如“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A→B的作用”的题型的解题逻辑为:第一步,定义A。联系课本理论和所给材料阐述A是什么,A的属性、A的作用。第二步,结合材料与实践经验具体分析“A”对“B”的作用,分析过程中关注材料中出现的主体、动词等,关注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因素,结合真实生活发散思维探讨引申作用。总结提升,为第二阶段议题的创设和题目的变化奠基。
二、知识迁移,思维提升
采用以上方式对题目进行讲评,学生的反应度和参与度明显与“对答案”的课堂不同。从解决一道题,到解决一类题,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学生能力也得到提升。探究过程中,不仅学习深度得以加强,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从逻辑层面破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准备了相似题型,进行第二阶段议题的探究。内容如下:
表 3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例题组1和例题组2的题目设问逻辑基本一致,依然是“A→B的作用”类题目。其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于例题组1,例题组2考察的知识范围由宏观转向微观,从对“文化生活知识”的考察,缩小到到对“文化作用的知识”“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的考察。从解题思路来看,学生认为,例题组2需要在例题组1的解题思路中增加一条,①应完整叙述设问中要求使用的知识理论。
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例题组2的解题思路,基本可以适用三段论的演绎逻辑:层次一,定性分析,准确阐述设问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层次二,过渡分析,构建理论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A的属性、作用等。层次三,定向解读,结合材料与生活关切具体分析“A”对“B”的作用,分析过程中同样要关注材料中出现的相关主体、动词等,关注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因素,合理探讨引申作用。
三、重视评价,价值引领
“新课标”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在教学评价中要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 这是一种“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教学评价 ,评价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运用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既要能评价学生表现,也要能评价教学设计的实现效果。为此,笔者特制作学生活动评价表,以达成活动型学科课程中要求的,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有效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2]。
“新课标”明确提出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着力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3]。此次活动型讲评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解题策略、课堂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思维逻辑的关切、对课本知识理论的理解,并调动实践经验,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思维的力量,提升学科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涛.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之我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2]郭然.核心素养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建议[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
[3]朱俊林.浅析核心素养下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好日子,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