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侠
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
摘要: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高考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历史解释能力至关重要,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这一要求在今年来高考考题中体现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必须基于学科大概念有意加强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主题,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
引言:历史解释能力是高中生在学习中必备的核心素养,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会注重讲解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培养他们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改变这一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历史材料,培养同学们的历史解释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利用大概念思路,构建历史学科的分解模型。
高中历史知识复杂而零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知识体系不牢固等现象,在此情况下,教师可提出历史学科大概念分解模型,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解[1]。其中第一层是基础知识点,在模型中处于最低端;第二层是主题,处于中间的位置;最上端的则是学科大概念。在分解模型后,教师可根据这一模型,开展教学活动。以《中国近代史》这一板块为例,大概念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近代史艰难探索;第二层的主题是列强侵华开展民族抗争、近代化艰辛探索、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思想近代化的解放历程。在具体知识方面可分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毛泽东思想等。
二、根据大概念教学结构,开展主题教学。
确定以上的主题后,教师在备课中要思考主题教学法。此教学法包括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确定本节课要讲解的主题;第二个过程是落实主题;第三过程是深化主题[2]。以《近代中国外交的变迁史》为例,教师可采取主题教学法,让同学们分析材料,探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外交发生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特点、原因、表现,看到中国外交近代探索的艰辛历程,并能够在练习题中熟练的应用主题,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具体而言,教师第一步要确定课堂主题,即探索中国外交史的发展历程,这一主题与近代史内容有一定关联,可将其划入思想近代史的范畴;第二步要落实课堂主题,让同学们阅读材料、梳理材料,思考主题,并在史料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主题知识结构;第三步,教师要升华主题,组织同学们用语言阐述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素材,让他们找到本节课的主题,并提炼材料主旨,在基于自身主题知识的结构上,对史料进行有效地阐述。
三、基于大概念思路,构建历史解释模型。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大概念为基础开展教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还能让他们树立主题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历史解释能力[3]。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构建历史解释模型。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所给材料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第二步,将找出的关键词与大概念相联系;第三步,在确定文本之后,思考如何组织语言;第四步,运用所学知识精准解释历史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在阐述的过程中,采取分—总的结构。分主要是以主题为背景,运用互联网搜索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并将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总指的是总结和升华,在解释历史现象时与主题相呼应。
以《探索新航路》为例,在大概念背景下,同学们可如此利用解释模型。
历史现象:探索新航路
概述和评价:15世纪和16世纪,西欧国家探索通往欧洲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被叫做新航路,有一些西欧史学家将其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是世界由孤立封闭变为会合交融并最终连为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对欧洲而言,商业革命出现,商业贸易的范围、种类、经营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新航路的出现不仅开辟了世界,也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在大概念的背景下,这种方法不仅阐述了新航路的内容、目的,也评价了新航路对世界、欧洲产生的影响,最终还使用唯物观念进行了总结。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用大概念教学不仅能够让课堂更加具有核心,而且也会让学生系统地理解知识点,使课堂教学整齐有序,还能完善教材体系的不足,在教学中兼顾其他主题。在学生学习方面,能够帮助他们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开勇.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探析[J].高考,2021(01):69-70.
[2]刘恒.概念教学中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20(20):43-44.
[3]黎新. 重视史料教学,加强对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