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施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两者的协同育人有利于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育人成效,有利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但是目前两者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内容不丰富和方式不新颖等问题,通过强联动,促融合,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协同;重培养,提质量,推进铸魂育人走深走实;亮身份,作表率,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来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关键词: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总书记说:“高校党建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差异,两者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不同,但是两者都包含学校、教师、学生等要素,两者也有着协调、合作的关系。同时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迫切的需要加强两者的有效融合,两者的有效融合能够推进高校铸魂育人走深走实,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创新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高校的创新研究,对于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党建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两者进行资源整合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式等都存在差异,且具有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的教育对象,教育目的都一样。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经验,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共享,能够充实彼此的工作方式,两者在协同融合的过程中,对各自的教育资源,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体系,加以整合,有利于两者对自身资源的梳理,同时有利于两者在资源梳理过程中,更加系统化的更加深入的整合各自的资源。
2.有利于两者提高育人成效
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入社会后,能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同时发展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党注入新鲜的血液,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提高思政工作的政治站位和高度,让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摆正思想,明确高校大学生就应该紧紧团结到党中央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思政工作育人成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经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拥有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面对大学生群体,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高校开展思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多参考和借鉴,提高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育人成效。
3.有利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党建的思想引领下,提高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水平,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性,同时,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考察培养和发展,通过思政工作培养思想先进的优秀大学生,通过考察培养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提高学生党员整体素质,优秀的党员团队影响周围的同学,通过朋辈之间的学习和引领,带领大部分同学一起进步,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发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二.两者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因为其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的内容的重合性,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促进,不少学者也研究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协同育人的方式,为两者协同育人提供了很多理论基础,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两者协同育人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两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也在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改进两者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育人体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高校组织部来负责统筹安排相关工作,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主要是高校学生处牵头负责,两者的日常工作内容繁多,管理模式,负责部门不同,单打独斗,两张皮的情况普遍存在,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有效的育人体系。
2.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内容不丰富
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内容涉及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发展史,党的理论,时事政治等等内容,包括丰富的历史资源,现实资源,但是这些专业的理论只是,只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学生通过党校培训,或者学生党员通过党支部日常的组织生活来学习,普通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较少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了解党的理论知识。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经过发展,有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很多教育内容缺乏高度,作为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被事务性工作缠绕,很少有人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主阵地主要依靠思政课堂,其次依靠第二课堂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虽然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教育内容具有系统化,也很丰富,但是两者协同育人的内容还不够丰富,两者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内容结合的不够紧密,没有找到两者重合部分的丰富内容。加强两者的内容协同,可以将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更有趣。
3.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方式不新颖
虽然现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在不断的创新,有的高校将党支部建在社团,学生宿舍,学生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整合两者的资源,提高两者协同育人的成效,但是方式还是不够新颖,也较少有人专门研究两者协同育人的方式,很多创新的方法,或者缺少理论基础,或者缺少实践经验,没有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来的新技术来创新教育方式,导致协同育人的方式不够新颖,仍然比较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成效。
三.两者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探索
1.强联动,促融合,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协同
以高校二级学院为试点,通过强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各类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的育人职责,创新工作体系,增强党建思政工作活力,提高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搭建党员教育管理实境课堂,建立特设党支部等。党员教育管理实境课堂,一方面能够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整合党员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学生党员学习规划,总结学生党建工作成效,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同时根据党建带团建,党支部联系团支部,加强党员联系群众,学生党员帮扶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增加学生思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党支部设立在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创建功能性党支部,加强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管理,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促进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的完善,让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来互动共建,深度融合,形成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重培养,提质量,推进铸魂育人走深走实
立足学生党建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依托党员教育管理实境课堂,特设党支部等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模式,督促各学生党支部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考核,从积极分子培养到预备党员考察到正式党员教育管理,每一步都坚持从严从实,形成“任务清晰、流程规范、权责明确、分级管理”的支部管理和党员发展方式,使运行机制由“党组织——党员”的单一模式,向“发展性培养、纵横性辐射”的“系统化”模式转变,丰富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内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积极分子培养,规范入党联系人联系制度、培训制度,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支部活动,帮助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从思想上真正入党。要求党员每年至少结对帮扶一位学习困难或者心理困难学生,至少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一批理论书籍,通过党员自评、周围评价、辅导员评价、支部评议使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的培养,提升党组织活力,同时丰富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内容,使得铸魂育人走深走实。
3.亮身份,作表率,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成效
守正创新,凝心聚力,推进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创新,学生党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自我管理和协同管理为理念,以移动设备,学习网站和网络媒体为载体,以组织生活制度,困难帮扶制度,志愿服务制度,积分管理制度为抓手,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激发基层党支部活力。上级党组织为学生党支部制定每月学习计划,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理论学习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党员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各学生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各学生党支部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出各党支部理论学习与实践成果,增加了学生党员的显性度,提高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
四.结语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学生党员是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同样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根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加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优势互补,主动作为,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完善品德,毕业后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2020年度课题(项目名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DKFYB2020219)阶段性成果。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项目批准号:2020SJB0015。
[作者简介]:郑施,女,汉,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