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孔德刚,李珊珊,弋景刚,刘江涛,袁永伟
[导读]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孔德刚,李珊珊,弋景刚,刘江涛,袁永伟
        (河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
        摘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将课程与工程训练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创作当中,为学生后续的工作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文结合工程训练实践环节的模式改革进行了系统陈述,采用“3阶段”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对工程训练实践的兴趣爱好。同时,列举了教学环节中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改革关系,教学活动要充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应用环节中,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正确的进行思维分析,开拓创新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训练能力。
        关键字:工程训练;思想方法;教学模式;创新思维
1 引言
        实践环节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我国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大学生工程训练教学环节以“重在实践,鼓励创新”为指导思想,旨在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
        工程训练教学环节对于素质教育和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探索和研究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训练模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整个实践育人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3阶段”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教学分为3个阶段:1、工程认知训练:针对对工程实践缺乏了解的一年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现场观察教学模型和实物、简单的教学仪器等方式来完成。使他们对机械制造的总体轮廓形成初步印象,为后续专业教育做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工程技术的好奇心与兴趣。2、工程实践训练: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二年级学生以4周的金工实习来进行。通过教师的案例讲解和实操指导,启发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熟悉机械制造相关的工艺知识,让学生自主对一些常见产品的零部件进行创新设计和工艺规划。为学生提供体验初步创新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操技能。3、实践创新综合实践: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三年级学生,结合典型的机电产品进行拆装制作调试,其中系列实践创新理论指导课程由工训中心和专业指导老师联合指导,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创新设计项目。


3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改革
        重视“创新设计的思维与技法”,对学生结合专业领域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创新设计教育。通过对创新思维的类型、特点和过程的阐述,以及如何克服思维障碍和定势的介绍,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正确的进行思维分析,开拓创新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为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备的教学和实践场所,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工作室,总体分为创新设计典型案例展示、创新设计实践及制作和测试实践三部分。要求学生对自己创新设计的产品进行创意设计、工艺编程、加工制作和性能测试与评价,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开设第二课堂,将创新实践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承担教师部分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许多感性和理性认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可以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
        通过创新设计教学和工程实践活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工程训练是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教学活动要充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应用环节中,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知识在教学体系中要得到充分的体现,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切身感受。
参考文献
        [1]朱玉平,张学军.基于新工科的工程训练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01):8-11.
        [2]魏同学,王岗,李星,黄良康.基于重力势能驱动小车的轮毂机构设计[J].内燃机与配件,2021(01):207-208.
        [3]何倩鸿,王科盛,丁杰雄.探索新形势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203-205.
        [4]何荣华,于仙,陈冠峰.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12):90-92.
        [5]田爱华,王丽慧.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智库时代,2019(52):270-27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液压实验教学环节创新应用研究与实践”(201902245012);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研究(2020校级).
        作者简介:孔德刚,男,讲师,1986.08.15,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