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体验”服务于“生本”写作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曲佳媛
[导读]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曲佳媛
        汕头市澄海中学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文学作品是个体情绪、生活体验、人生思考的自然流露。同样,学生的作文也不能只是将优美的语言、新鲜的材料、纯熟的技巧简单叠加,而应该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表达。当下高中生人生阅历简单,阅读视野有限。缺少了对生命体验的关注。阅读时重整体感知,写作时常空洞抒情,空发感慨,文章平淡乏味。
        以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为例,学生阅读“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片段,只是粗疏地感知到母亲通情达理、爱儿子这样的形象。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了‘清炉冷灶’来形容除夕夜家里的情景后,他们仍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于是我请大家回忆:你们有一个人过年的经历吗?内宿生周末回到家,家里清炉冷灶吗?学生停顿片刻,才理解了老舍的母亲完全没有料到儿子会在除夕夜赶回来,看到儿子时该是“喜出望外”,这样和后面得知儿子必须离开时的失望形成巨大的反差,但仍然支持儿子、体谅儿子,“递给我一些花生”,如此母亲的形象得以丰满。针对学生生活体验缺失这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我在基础年级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方面关注生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重视阅读,拓宽视野,借名篇佳作等触动人生思考,丰富生命体验,唤起生命潜能,进而写出动情入理的作文。以下是具体的做法:
一、体验生活,丰富学生感受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感受,只是有丰富和简单之别,有细腻和粗疏之分;每个人都曾经表达过自己的感受,只是有真切和虚假之别,有传神和乏味之分。为了丰富学生的心理感受,并引导学生将其传神地表达出来,我在高一年级开展“树洞漂流瓶”的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感受颇深却又难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说的内容写下来,在班级内部漂流,其他人可以在其后就内容进行交流、就表达进行点评,如有类似感受也可另写一段,大家以文交友。 由于高一新生入学后对新环境和新生活较为陌生,对自己的内心关注较多,渴望表达自己,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遗憾的是起初表达还是停留在“评选优秀班干的唱票开始了,我的心情真是激动又忐忑。”“考试成绩出来了,好朋友看到我的成绩比她高,但心情好像不太好。”虽是真情实感,但缺少冲击力和感染力。我适时地将一些名篇佳作的优秀片段混在其中,以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如:
        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地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选自《谁能让我忘记》候德云)
        学生在传看过程中很快发现,优秀的片段之所以让人觉得真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用“高兴、伤心”等词语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有人修改前面关于考试成绩那一段。“这次月考,我的英语竟然是全班最高分,竟然比一直是英语状元的好朋友还多5分。老师刚公布完成绩,好朋友抢先拿走了我的试卷。“我看一下,我看一下”只见她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的试卷,从上到下,嘴里数着“12、19、40”过了好一会儿,她扔下我的试卷,看也没看我一眼,含糊地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恭喜你了”。有学生看到别人写下的“成为内宿生后第一次自己支配生活费的喜悦”后分享自己“利用初三暑假打工赚学费的激动”,另有同学点评到:带给我们喜悦的事情有很多,但我觉得通过自己努力实现愿望后的喜悦会持续的时间更久吧?大家觉得呢?”传看结束后教师再对大家的文字进行点评,师生共同总结具有感染力的文字在内容或表达上存在的共性之处。


        无论生活节奏怎样加快,课业负担多么繁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对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都是不陌生的,尤其是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更易被触动或唤醒,这样的活动基本上持续半个学期 就能感受到学生或是对生活的关注度提高了,或是感情变得细腻了,或是善于真切表达自我感受了,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二、滋养生命, 促发生命自觉
        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浓缩和升华,是关于生命的探索,是对生命成长规律的思考。这“生活”既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当下的作文教学如何既不违背“工具性”要求,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尚善求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关照中、在对文字的阅读和表达中省察生命,促发生命自觉意识,最终趋向于心灵的丰富、见识的深刻、人格的健全、智慧的生成。基于这样的目的,我注重做好三件事。
        1.课外阅读精准引领
        在阅读书目的类型上,00后以阅读悬疑科幻小说为主,在阅读的价值取向上,00后追求的是自我娱乐、享受精神的愉悦感。我们不批判这样的阅读,只是担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浮泛粗浅,学生的思想简单且脱离现实生活。对此,我充分利用校刊中的“历史纵横”“学海导航”“光阴故事”等栏目,在“光阴故事”里,摘选一些杨绛、汪曾祺等大家的文章,倾听他们述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历史纵横”里,选择苏轼等典型人物或重要事件,还原历史事件,使学生在与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在“书海导航”里,一方面摘录名著名篇供学生阅读,又刊登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力求吸取经典名著的精华,提高语文素养。
        2.名著读写任务先行
        学生作文思想性缺乏不仅由于阅读的不足,也在于“将阅读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离、隔离出来了,使之成为简单机械的认识活动”。举例来讲,以往学生在阅读《老人与海》后完成教师布置的读后感,基本是将网络上的内容梗概、主题思想及“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与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粘贴下来。这样的写作既无益于促进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思考?又逐渐消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现在将其调整为阅读前,综合素质较高的班级布置成读书分享会,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完成300字的小随笔,话题为:应该怎样界定成功或失败?桑地亚哥究竟是一个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学生在阅读后领悟到“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胜利在望时的雀跃者,而是明知前面是失败依然无所畏惧的人”,认识到“不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是失败,失去了信心,放下了武器,安于过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才是失败”。这样的阅读和感悟才可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充实学生的情感,历练学生的思维。
        3. 时评读写相得益彰
        学生作文思想性的缺乏,还在于他们的思想认识难以达成和现实生活的有机关联。学生最怕写时评类的作文,直言“当积累的素材用不上时便不会写作文了”。难怪有人说:要是不能丰富对于世界的认识,那么书读再多,也不过是两脚书橱,路走得再远,也不过是行走的相机。对此,我坚持在任教高二年级时每周和学生共同挑选一个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作为议题,让学生从不同媒体上广泛阅读关于此事件的报道评论,然后选择出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文章,最后以此次阅读内容为基础,自己写一篇对该事件的评论。 学生曾经在“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的话题上讨论得最为热烈,作为教师,就要抓住类似的契机,以此为例,对时评文的写作进行指导,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写作素材随时都有,写作活动时常发生。在基础年级时,多给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常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和生活的联系,创作时力求在内容上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为载体,在情感上以真实的生命感受为关键,在表达上以真诚、自由的写作状态为纽带。提高写作兴趣、拓宽写作空间、激活生命体验。久而久之,“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生活气息和独特感受,感情不够真挚,表达空泛、乏味”这样的评语将逐渐消失在学生的作文评语里。等到了那一天,作文还会是令学生“谈虎色变”的硬骨头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