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拥抱生活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3期   作者:戴书然
[导读] 在当今应试教育不关注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受教育和自身生活逐渐割裂等情况下,教育界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戴书然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311121
        摘要:在当今应试教育不关注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受教育和自身生活逐渐割裂等情况下,教育界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教育对生活世界的淡忘正是教育面临的困境。教育不断发展暴露出的问题迫使人们去反思其本质,教育与生活之间内在的关系又决定着教育回归生活的怀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对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生活教育思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不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教育不断发展背后暴露出的现实问题:教育逐渐走向学术化单一化,学生本身的生活意愿得不到重视,逐渐被科学教育全然占据。不仅学生的生活受到割裂,应试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自身的社会性质被忽略,对教师的评定也逐渐技术功能化。而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其本质决定了它们具备不同的特性,在人的成长发育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这两者在现代社会的割裂和对立是势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教育拥抱生活,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对生活世界的追求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 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并具体的生活境界, 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础与意义之源。胡塞尔当时提出生活世界的目的, 是为了挽救欧洲科学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科学世界的极度膨胀, 从而导致欧洲人对于工具理性的狂热追求和对道德理性的漠视和遗忘。由此看出,唯科学主义将从生活世界升华出来的理性世界超越了生活世界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人对科学世界的过分追求,最终会导致其从生活世界的“出走”,忘乎教育的本义。
        而在中国,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也因为国情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受到重视和发展。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民族运动的高潮阶段, 政治动荡, 经济萧条, 内外交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社会状况限制了各方面发展,民族解放成为了社会的重要任务,人们的思想急需得到与时俱进的改造和发展,教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陶行知大胆接纳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根据中国的社会、教育现状,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研究,成功中国化其理论为三方面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使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让教育真正走到社会大部分群体中去,很好地适应中国二十世纪初的国情,成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二、现代化教育面对的非生活化困境和思考
        而在现代教育得到不断完善的当下,应试教育竞争日渐激烈促使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脱轨加快。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逐渐忽略理论教育的最终奥义是回归到实践和应用当中去。在理论化的学习中,流失了教育是为了在生活世界取得更好发展的本质,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潜能被忽略。 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削弱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锻炼也被迫为“唯成绩主义”让道。              
        知性教育和德性教育逐渐背离。苏格拉底有言,“美德即知识”。在原始社会,知性和德性本为同根生,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知识是人们不断受教育而得到的,道德品质也需要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得到强化,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知识逐渐分离为独立学科的自然科学。

“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教育观念虽然将“德”列为一位,但事实上,人们对“知”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道德教育因为无法用具体分数来衡量并且不参与到人才选拔的模式中,而难以承担其本身应发挥的作用。
    制度化教育压制生活世界的教养性功能。当下竞争型社会极度强化了制度教育的重要性,潜在的生活教育让位于显性的制度教育。例如父辈所流传的家庭教育和性格养成逐渐走向边缘化,个体生命的充实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被片面化,一刀切的体制化标准使得一切遵从效率至上的理念。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能以分数定量来衡量,从而失去了生活世界对个体全面发展的孕育作用的思考。  
        三、教育如何回归生活
        “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共同体现了两者共同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成为空中阁楼,生活世界是我们成长的基石。而正是科学教育和现实生活的逐渐脱节,促使我们寻找教育重新拥抱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考试教育的压力下,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因此教师的培训活动也应当从实践出发。让师范生体验不同的学校岗位乃至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教师也需要将自己从三尺讲台中解放出来,在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学习调研,对教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书本和教师为圆心的课堂观念应该得到改善,给学生有意义的实践机会,加强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学习,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心理生活以及日常生活。
        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学,使个体回到原始的、纯净的生活世界。正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基本含义就是要把教育放回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构建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充分能够实现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返回”并不是简单直接的回到原点,而是有创造性的实践,通过回望和反思,为教育在生活扎下根。使儿童能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建构起理想的人生生活。让个体自己去完成生命感悟,而不是用人为设计的教育全盘解决。
        重新审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和生活之所以背离是因为人们过分片面地追求在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建立意义的统一性,现实生活是科学教育的基石,教育拥抱生活,是为了在科学教育高速发展的当下更好地平衡人们理论知识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充盈。要看到人为主体的日常生活对教学方面的意义和影响。老师和学生之间还应该建立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外的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在沟通和交流中更多地接近于生活和学生的实际, 以及尝试更好地发挥蕴含在生活环境之中的教育学。
        四、结语
        应试教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竞争模式逐渐使教育非生活化,成为离开土壤的鲜花,要改善复杂的教育现状,制度体系的完善必不可少,身为其中的个体,如何克服考试教育的全面包围,发展个体生活,解放自身天性,为现代教育找回生活意义也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康永久.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J].教育研究,2008(06):24-30.
        [2]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22-28.
        [3]潘斌.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05):7-12.
        [4]刘建英.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