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应用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向谷琴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已经发生变化,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学科教学当中
        向谷琴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已经发生变化,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学科教学当中。而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最大化。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应用策略
引言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语文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中职语文不仅是中职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人文素养的通识课程,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同样也是实现优秀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
1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然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学》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上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将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把德育和智育统一的“教育性教学”思想与我们所奉行的“教书育人”课程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学校教育虽分课程进行学科教学,但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成人、成才。这需要各学科课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专业“教书”又应协同“育人”。教育是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协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职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呈现,是中职语文课程任务的有效实现,是中职语文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而有效的实现路径,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且重要关注点之一。没有思政教育功能的中职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只局限于追求纯粹的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求文失道、文不载道,不传承民族根、培铸家国魂,那么母语学科的教育功能便黯然失色了。
2中职语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当前在中职学校中,不少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其他学科与语文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市场大环境的渠道下,中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而忽视对于其语文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技能课放置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缺少语文学科的帮助,一些技能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晦涩难懂。
2.2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存在,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将教育教学的内容仅仅框定在自己的学科当中,没有将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思考。而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主要以语文知识的讲解应用为主,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教育性。
2.3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呆板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章内部的深层思想没有进行深挖,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层方面。

此外,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没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低,更无法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
3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应用策略
3.1教学设计上科学确立“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故中职语文教师须对“课程思政”有正确的认识,形成“课程思政”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在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主流价值的引导与传递,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结合中职学生成长实际,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在理念信念、家国情怀、“四个自信”、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职业意识、工匠精神、责任担当、奋斗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语文(基础模块)》中的诗词篇目教学为例,本文在对14篇诗词篇目进行分析后,设定了家国情怀、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三个思政教育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程思政”是对原课程育人功能的补充完善,它讲求潜移默化、顺势而导、水到渠成,不能等同于显性的思政教育,所以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思政教育目标应根据课文学习需要而设,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须设定目标,避免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生搬硬套。如在设计《再别康桥》《雨巷》《雨霖铃》的教学时,对该诗词进行纯文学审美赏析要比思政教育更适合,故在教学设计时便不预设“课程思政”目标。
3.2教学内容上科学选取“课程思政”元素
        确定目标后,教师需充分挖掘并筛选课文中对应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对思政教育元素的导悟进行思政教育。如在领悟《沁园春·长沙》中革命青年以责任担当回答“谁主沉浮”的历史之问时,自然而然地切入“个人前途应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元素,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的“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从而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学习《将进酒》的“万古愁”、《琵琶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早生华发”等人生感慨的切入点时,引导学生溯古看今,清楚认识到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的“最好时代”,要不辜青春、不负韶华,争做“六有”(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时代新人。
3.3教学过程中科学优化“课程思政”实施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作为有意识的隐性思政教育,它的实施应是一种没有违和感的植入式渗透与体悟。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元素的契入应与课程教学内容无缝融汇,避免衔接上的生硬与突兀。因此,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契入点应是课程学习过程的情感充盈之处,如作者经历、作品背景、形象赏析或主题探究等环节,在学习者因作者或作品激发情感共鸣或思想碰撞时,顺势切入思政教育,引导学习者完成思政教育元素的内化吸收,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4结语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中职语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观念,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内故事的思想政治理念,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参考文献:
        [1]崔佳佳.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9(4):44~48.
        [2]刘泽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9(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