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枝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实验小学 4333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朗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师的推动下和文章发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与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朗读机会。冷静细观许多课堂,发现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种形式对读、赛读,貌似热闹,但不难发现,大多学生似乎有口无心地念经。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成为无稽之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
课程标准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朗读,这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养成认真朗读习惯的需要。用正确的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准、读清楚,不落字,不添加字,不重复,不颠倒。依据字词义确定多音字读音,读得通顺流畅,停顿适当,语气连贯。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非常重要,教师必须逐步指导,让学生养成习惯,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如《司马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读文言文,断句停顿不够清晰,老师在课堂上用斜线标出断句符号表示停顿,学生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二、朗读指导要符合朗读规律,关注细节
朗读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生动的视觉、听觉形象的过程。感受语言形象是朗读指导的首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借助表情、动作,将文本符号形象化,透过文字符号走进课文描绘的情景。在朗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表情诵读、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赛读、对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低年级学生朗读不知道如何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往往不自觉地提高声音,加快速度,以为声音大就是读得认真,速度快就是读得熟练,常出现加字、漏字、读错字、唱读、拖腔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更好,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一句一句体会,仔细揣摩,读出文章的情味。有感情地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先让学生吧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再抓文章中关键词理解,比较难懂的地方讲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看到”文章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人物感受,学生读中自然感情流露。
三、朗读要有层次,形成个人独特感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正确、流利,有表情、动作朗读,读到人物的心里,直到读出自己的见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解课文内容到形成自己独特感悟的过程。教师逐层推进,指导有素,学生读出变化,读出层次。如《杨氏之子》课堂朗读中,先让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教师再范读,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节奏;然后通过“对读”的方式,读出感情,读出人物性格和心理;最后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营造情境,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朗读方式、方法,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画面,感受课文情感,让文章更有生命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表现小女孩悲惨、可怜的词句,“赤着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哆哆嗦嗦”等词句,朗读时语速慢,情绪低落,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
读书不仅要走进课文还要跳出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提炼和提升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态度,建构自我的环节,也是阅读理解较高的层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发现和想法。读书有所得可贵,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更可贵。教师的指导,将学生引入个性化理解的境界。
四、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兴趣并引起共鸣
小学生的知识有限,但语言的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教学生朗读文言文《司马光》时,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范读,从听读到朗读,从感受到体验。同时,教师范读时,学生从心理上缩短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更愿意认真听老师范读并真切模仿。教师朗读好文本,让师生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声情并茂,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以情感人。教师范读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表演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参与朗读,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发,感受文章的内涵,读出自然真切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
五、给足时间朗读,及时鼓励评价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正确地读,在读中整体感受情感,通过所读的文字去体会领悟文章的内涵。让此时的学生变成真正的读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教师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和学生一起放声朗读。课堂上舍得给学生朗读的时间,给学生纠错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读一遍,但我们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帮助检查,课堂上检查不了的,课后检查。还可以进行老师与学生不同角色读,甚至比赛读,学生朗读兴趣更浓,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关注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抓好学生的朗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与文本产生感情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