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智慧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利红 张奎
[导读] 语文教学有哪些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语文教材是否可以不断改变?
        王利红 张奎
        新疆皮山县藏桂乡中学援疆教师 845150

        摘要:语文教学有哪些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语文教材是否可以不断改变?语文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语文教学基本规律,教材万变不离其宗。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怎样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真正帮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基本规律  实践智慧  
        语文教学首先离不开的是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叶圣陶先生主编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到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教材开放(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等等),再到现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改变。尤其是鲁迅作品的风风雨雨,很多语文教师困惑和矛盾。一次次的教材专家培训,一次次的理念冲击,没有让语文教师的思路更加清晰,反而让全社会觉得语文教学越来越乱。
        语文教学中,教材的改变实际是万变不离其宗。正像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怎样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真正帮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没有一些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呢?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基本操作智慧?
        一、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智慧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语文教师,都要有“大语文”的教育观念。何为“大语文”?“大语文”就是生活化的语文,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
        “大语文”教育观念,摒弃狭隘的教材观。教材是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抓手,但是教师不能够局限在教材狭小的范围内。语文教师的视野要涵盖生活、社会、学校。
        “生活即语文”,是生活教育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时时、处处涉及语文,语文也是无处不在。教师有了这样的自觉,也会感染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即生活”是语文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语文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师怎样才能有大语文教育观念呢?首先要有自觉地意识,开阔的眼界;其次自己要加大学习力度,涉猎各种语文教材;第三要在教育教学实践运用“大语文”教学观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有了这样的大语文教育观,教学方法上就能帮助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上“教学做合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就能得到充分的落实。这就是大语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
        有了“大语文”教育观念,我们就不会局限在狭小的课本教材的圈子里,就能够真正跳出教材教教材,就能够活化教材,就能真正理解“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语文教学就能够事半功倍。
        二、语文教师要能做到“胸中有丘壑”
        成语“胸有成竹”来自唐代无名氏作品。说的是要画出有神韵的竹子,必须心中要有竹子的形象。(唐代,无名氏,《胸有成竹》)
        语文教学也当如书画艺术创作,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从备课环节到课堂教学、课后指导,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掌握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各方面成熟与心,方能展示出教学的艺术,达到出神入化、胸有成竹的地步。
        1.教师要熟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不仅要熟悉自己学段的课程标准,还要熟悉小学、初中、高中各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一个系统,教师把握住整个系统,才能明确认识每一个具体内容的位置价值。教师要明确认识每一个学段该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都要心中有数。系统认识到课程标准,就不会局限在一篇文章、一个单元,就能够全局把握、系统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站在高位,四两拨千斤。
        2.教师要熟悉教材体系。比如记叙文阅读教学,小学教材有、初中教材也有、高中教材还有,但是记叙文知识就那么一点点,怎样循序渐进,每一个学段的例文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清晰明了。

《少年闰土》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课文,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文《故乡》(节选),是小说单元的课文。《故乡》全文在大学课本里才完整呈现。三个不同学段,选择了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深入备课思考编者的意图,再来组织语文教学,效果一定不同一般。
        再比如议论文写作,初中也写,高中也写。知识点也不多,但是对初高中学生的要求明显不一样。初中是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正确、条理清晰就可以了。高中学生不但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晰,更多要求论据充分,辩证分析,逻辑严密。中学生阅历不同,世界观、价值观明显不一致,写作训练自然不同。
        3.要熟悉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比如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是一种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期待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
        教师长期关注该学生,给予他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会自认为能够满足老师的期望,最终学习不断进步,成绩不断提高。这种效应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所以得名。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语文教学实际中,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与教材形成“共情”,将课堂变成师生人生体验的学堂,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三、语文课堂一定要成为学生的学堂
        语文教学有没有规定的课堂模式?语文教师要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万能不变的,但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规律仍然是存在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台上表演得再好,也没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收获更多。因此,语文课堂一定要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自学、互学、助学、悟学”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智慧。
        “自学”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互学”就是“小组合作”,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小组内的合作,一般四人一组,有分工有合作,有记录有汇报,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合作能力。
        “助学”主要是“教师助学”。强调的是当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的过程,认识到问题产生了疑惑,教师(或者学生)助学就能点拨到位。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助学也要充满智慧。
        “悟学”主要是“感悟收获”。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努力,活用所学到的知识,让教材真正只是个例子,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掌握到学习的方法,形成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四、语文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一定会发生变化。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指出: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语文教学同样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的现实变革,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训练,拍摄“微课”推送给学生,教会学生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学习。“思维导图”能够引领学生深度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写作思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主动适应,勇于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也是真正帮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年06月版。
        【2】何炳章:《何炳章教育文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年05月版。
        【3】[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出版,2009年04月版。
        作者简介:
        1、王利红,1980年10月生,汉族,新疆皮山县藏桂乡中学,研究初中语文教学,高级教师
        2、张奎,1966年1月生,汉族,新疆皮山县藏桂乡中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正高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