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贺建明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贺建明
        宁夏灵武市第一中学   宁夏 灵武市  7504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 教学  课程改革
        我们化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如何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都在努力的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知识产生的过程,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以让学生认识知识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我们既不能抛开知识的学习去搞其他研究,也不能单纯学习知识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因此,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条主线,挖掘不同的认识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兼得。
        相同的知识,认识的过程可能不同。如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可以通过:(1)教师告诉学生,然后学生实验验证(2)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启发学生思考(3)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获取资料来支持自己的猜想、小结整理并形成结论。不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要求和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知识认识的特点,不断深入的挖掘知识产生的过程。
        二、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探究活动开展的基础
        1、尊重个体差异 满足学习需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因而这就要求老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实现在课堂中人人都学到应有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激发学习热情。探究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集中表现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开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明确探索方向与目标的首要问题。如在教学中采取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入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要领,明确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景,使学生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另外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 。
        3、满足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愿望。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课堂熟练程度,这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完全是被动的,往往造成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几行板书,给出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生在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具有一种强烈的再试一试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应及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开展探究活动的几点策略
        (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因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巧妙创设“问题情景”,在学生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使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问题。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创设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教育学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鲜活的问题,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得出新问题,从而确定探究方向。
        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自已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探究要解决的问题上。
        (二)、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猜想和假设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跨越,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给学生再创情景、提供机会,使学生经历这一过程。
        2.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以保护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3.这个环节要强调学生的个体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能去思考、去发现,而不提倡一开始就合作。
        (三)、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过程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针对某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过程来解决,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可能的过程都进行探究,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个过程来进行认真的探究,从中获取我们所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正因为这样,给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可预测的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的分析教材和学生。同时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的限制,对于活动中的某些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可能预测的十分周到,所以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认真的讨论,深刻的认识活动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的讨论我们可以解决活动中许多潜在的困难,节省时间,提高活动效率。
        (四)、发挥师生合作互动的优势,适时调控组织是探究活动取得成效的保证。
        当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状况,因人而异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切忌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采用进一步将过程分化的办法,使他们尽可能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们应当及时将活动的成功进行交流评价,便于学生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并形成正确的、合理的探究成果。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教师适时的调控组织,既充分体现了课堂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又有力地鼓励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追求成功,为保障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映有所不同,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学生,这样为我们组织探究性学习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学会“教‘学’”——基于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 孙玲.基础教育课程.2018(21)
        [2 ]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闫孝平.化学教学.2004(10)
        [3]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 张顺清.华中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