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积木”植入中职建筑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汪时轮
[导读] 建筑结构是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实际工作中运用性很强的课
        汪时轮
        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 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
        
        摘要:建筑结构是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实际工作中运用性很强的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开展校内实训课。针对这一难题,本文提出了将建筑构件缩放成“积木”,尝试探讨和解决校内实训课的诸多障碍。
        
        关键词:建筑结构;中职教学;积木
        
        一、建筑结构实训的难题
        (一)教学问题
        1.教具演示难
        学校现存的大部分教学演示教具大都以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模型为主,专为建筑结构开发的模型较少,即便有也是很单一的结构构件、构件节点等少量的小型模型,难以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演示和实验实训,更难以让学生体验到建筑结构设计、布置时的整体感。
        2.实训开展难
        目前学校开展的建筑结构实训项目次数极少,实训课程设计的复杂;实训材料的准备繁琐,损耗大;实训环节工位不足,工作量大,短期内没有直观的结果体验;实训课上管理难度较大等等
        3.理论掌握难
        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有差异的,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及综合运用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建筑结构中,更是需要整合性的把各类构件拼接起来,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理实结合难
        建筑结构的理论和实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理论多,动手少”的现象难以扭转。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层面的原因
        由于学校对建筑结构课程关注度不高,对建筑结构教学演示和实训设备开发极少。学生的实训教学依赖实训基地,而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和各类教学教具的配制和开发缺失,客观上造成了整体实训课程的混乱。
        2.教师层面的原因
        实训老师人员配备不足,一个班少则30人,多则40多人,1-2名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操作,又要安排管理好其他学生,常常顾此失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理的教学教具演示,教师难以靠视频或图片让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学生层面的原因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动手能力强,但是理论学习能力薄弱。没有足够的实训项目很难提高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对中职学生来说,专业跨度较大,涵盖了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将这些知识和实物结合起来,难度着实很大。
        二、研究内容与操作策略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文采用“改”、“选”、“搭”、“创”四字流程,构建和形成建筑结构实训教学的新思想和新途径。
        (一)“改”——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
        改变传统的纯理论建筑结构授课方式,重新汇编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建筑结构的知识框架和实训方案,实现内容充足。实训课程不光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对实训本身贯彻“乐学践行”的准则。为此,通过校内老师的沟通整合,在建筑结构实训课程中引入“建筑积木”概念。把原有建筑结构中的“庞然大物”改变为一只手就能提起来的积木模块,把原本繁重耗时的湿作业改变为随时能拼搭的积木模块。旨在提高实训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改变原有教学目标
        基础实训项目往往比较单一,只要能够满足知识讲解的要求,改变印象中教具要追求“高大上、高精尖”,甚至可以自己开发制作。一个简单合理的积木就可以代表一个构件,可以拆,可以装,可以组合,拼搭出各种需要的结构类型,特别适合初学者的基础实训。


        在原有的教学目标中,主要通过书本和电子资料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普及,所以本文借助建筑积木模块小而精的优势,直接进入课堂教学。
        2.改善原有实训方案
        把实训基地“搬进”课堂,把原本体积庞大、质量成吨的建筑构件举重若轻,在讲解到某个结构构件时,可以拿出相应的建筑积木来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体验“工程师”的感觉。
        建筑积木模型作为对现场真实工作情境的模拟,能够产生职业代入感,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场景串联起来,体验到工作现场的氛围。学生在模拟制作构件模型后,真实的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型制作的要求也容易使学生体验到相应工作的要求和岗位的职责,以此查漏补缺,找到准确的定位。
        (二)“选”——选择合理的建筑积木
        在选择建筑积木模块时,坚持“代表性、可行性、规范性”原则引入对应模块,便于学生操作和教师演示。代表性:结构积木模块要典型,能够代表目前常用的结构构件,通俗易懂。可行性:积木模块之间能够演示建筑结构的知识内容,能够组装和拼搭。规范性:积木尺寸能够满足实际构件尺寸的比例,尽量符合现有规范尺寸。
        (三)“搭”——搭建科学的结构模型
        1.教师演示搭建结构模型——分步示教,要点剖析
        通过理论课堂学习课本知识,掌握相关构件的作用和构造要求。实训环节,教师在示范教学时,结合实训手册上的操作说明,首先将一个构件的构造进行拆分,将关键点、重难点提出来进行单独讲解,例如简支梁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根数要求、直径选取、锚固长度等,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过程的示范教学,操作为主,减少讲解,目的是使学生对该构件的构造要求和施工工艺形成完整的印象。
        2.学生自主搭建结构模型——边说边做,掌握技能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训,每组一套建筑积木。这时学生自主练习可能会出现边看实训手册边练习;也可能出现只看别人操作,自己无法上手。这两种都会使技能掌握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精神。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小组运用“边说边做”的练习方式,即本组的学生以操作手册及教师示范为依据,一步一步指导另外的同学进行操作练习,练习者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四)“创”——创造更好的学习成果
        1.初期引导——操作顺序,操作手法
        刚开始使用建筑积木,学生可能对模具生疏,上手困难,特别是很多实训操作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操作的顺序是不太会改变的,建筑结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因此在操作初期,评价就重点在学生实训的操作顺序和操作手法上。教师在巡视学生实训时,应当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顺序和操作手法上的不当,以免后期修正繁杂,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致。
        2.后期提高——结构合理,鼓励创新
        在学生形成连贯的操作后,教师以记录(实训考评表)的形式来完成考评。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会直接提出问题症结所在,而是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以实训手册(结合规范)为依据,也可以教师的要求为依据,对错误之处进行扣分,给出一个评价性得分。待练习结束后,由该组的学生讨论操作中的问题、错误,并进行改正和修复。
        等到某组学生完全掌握实训手册或本次实训操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结构上的创新。从设计角度出发,建筑结构类似一种模块化设计,它是将多种思维方法进行了综合之后,产生一种新的组合方式,让其具有更好的普遍适应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邵显文.制图课的教学思考[J].电大理工,2002(4)
        [2]任宜春,张杰峰.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0(8)
        [3]王广利.“建筑结构”教学中生动实例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31)
        [4]周靓.对建筑结构实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2016.
        [5]罗尧治,吕文晓.建筑结构实训[G].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6]梁占勇.实体建筑结构模型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