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以“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优质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谢欢芳
[导读]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以具体区域为研究范围,以内容主题为研究对象
        谢欢芳
        (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011)

        摘  要: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以具体区域为研究范围,以内容主题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在一定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文章立足于省会福州,通过“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这个课例,以福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主题式教学设计,从而构建面向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模式。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地理核心素养

        2017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与实际情境相关联,依托情境,围绕问题,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1]。本文所述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式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以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真实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下面以笔者2019年“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为例,展示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式教学,构建面向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一、解读课程标准,提炼教学主题
        主题的确定是主题式教学方法的核心,也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基础。选择恰当的主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空间形态和景观特色”以及“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对城市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最终选定“福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为主题。
        二、分析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选定主题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人地协调观:理解地理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二)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三)区域认知:根据福州资料,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分析出影响城市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四)地理实践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三、设计教学过程,打造主题进阶
        1.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城市的空间形态往往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又深受各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1)古城福州:
        【汉晋唐梁宋时期】
        福州从汉代时期的的闽越国都城冶城到晋朝的子城,初步形成了政治行政中心位北,商业经济中心居南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唐朝时期,人口的增加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变化,子城外建造了罗城,城市用地向南拓展。梁时期,又将城市南北端稍加扩大,夹罗城于其中,所以称“夹城”, 城市用地进一步向外拓展。宋时期为加强防御,又修筑了东南夹城称为“外城”。
        【明清早期】
        明清时期,福州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明清时期福州城市形态进一步演化。随着南部闽江沿岸台江商业区的繁荣发展,城市在南部沿江的地方形成了新的城市用地,而且和城市北部主城区通过主干道进行交通联系。


        (2)近代福州:
        【晚清明国】
        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首批开埠的城市之一。这个时期福州中心城区形成了鼓楼、台江和仓山三个城市用地空间,三个地块通过南街、茶亭街、中亭街城市主干道串联。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逐渐形成马尾船政工业区,使得福州城市形态向闽江下游发展。
        (3)当代福州: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迅速扩展,形成了北部的新店工业区、南部的三叉街工业区和港头工业区、东部福马路连江路一带工业区、西部的工业路一带工业区。这些工业用地多是以道路为发展轴进行轴向伸展,工业用地的“四面开花”使得城市形态呈“放射状”演变。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福州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形态演变方式是以原有城区为基础呈“摊大饼式”向外扩展,和城市内部“见缝插针”式的建设,最终使得福州中心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逐渐连片成块状。1992年后,福州加大改革力度,城市整体逐渐沿闽江向东面下游方向形成了不连续带状。
问题设置:①福州不同时期城市形态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②促使福州城市形态形成或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2.围绕问题,自主探究
        根据不同时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材料使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探究地理问题。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所学主题也有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
        3.交流质疑,提升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结束后,小组内部进行合作讨论,形成总结汇报。在本节课上,整个交流质疑的环节中,提出了“1、汉晋唐梁宋时期,为何福州古城向北拓展发展缓慢?2、改革开放至今时期,为何闽江两岸没有形成连续的带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
        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主题性、情境性及开放性,需要教师不单纯依赖教材,而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和重组,以便为课堂教学服务。本节课在分析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选取了“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这一素材,并以时间轴的形式进行重组,通过问题驱动,围绕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构建框架以及课后实践等一系列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主题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以及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探究过程,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章莉.面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张亚男.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课题:2020年泉州市洛江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智能技术支持下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模式构建 (LJ2020ZX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