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良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元的。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广泛使用和深入挖掘,使中小学美术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材料及其综合运用的重要性。如何将综合材料有效应用于教学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在认识综合材料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小学美术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综合材料的形态语言、不同材料的选用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设计单元课程探究综合材料的具体合理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综合材料;小学美术;应用方法;课程
综合材料是指在艺术创作中突破传统媒介,新颖、大胆的将不同性能、质地的材料混合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的表达更直观、表现形式更丰富、视觉效果更强烈。综合材料的核心是综合性和创造性。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综合材料运用的现状分析
在国外,综合材料被不断的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法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为新型教学理念。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到:“适当使用各种艺术材料有助于提高想象力和认知水平,而课堂指导和材料的使用,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美国非常注重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使文化和艺术呈现多样性特点。德国作为一个注重实践的国家,让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给学生更为真实和严谨的材料运用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宗旨,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材料、选择材料、将材料运用于创作并大胆地尝试与突破,是美术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二、综合材料的美术语言
由于材料本身的自然面貌、触觉质感、肌理所带来的美感,使材料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语言,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体会其中的内涵和特殊美感。
(一)不同材料的形态语言
不同材料呈现出来的形态语言是不同的,行李箱本身给人一种沉重的视觉感,但并不绝对。将行李箱的外部用棉花包裹,此时行李箱本身的形态未发生改变,但在轻盈柔软的棉花包裹下却被赋予了一种向上的错觉。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寻找和发现不同材料所具备的潜在的形式语言。
(二)同一材料的形态语言
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等的不同,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而在西方却代表恐怖。又因创作者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创作方式和手法也因人而异,所呈现的作品便多样化。德国艺术家Martin Senn用铁丝创作的蒸汽火车作品,车身部分铁丝的折法给人一种很强的空间感,车轮的圆形在视觉上起到了稳固效果,而火车冒出的滚滚浓烟则以缠绕重叠的方式表达它自身的形态语言。
(三)材料的复合语言
复合语言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同时用在一件作品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当珍珠和绳子串成一条项链时,眼前的珍珠凸显出来,而绳子的语言却被弱化了。材料之间的连接手法还有缠绕、包裹、插接、编制等。
(四)材料的顺向和逆向语言
顺向语言是在不改变材料原本属性,按其本身给人的视、触觉感受进行表现。而逆向语言是通过变换思维视角而改变材料原本状态进行表现。如纸本身给人的感觉是轻软的,但当纸上浆烘干变成纸浆后,他所呈现的便是坚硬厚重的感觉,这与它本身的属性截然不同。
斯德哥尔摩工作室设计的花瓶艺术作品就将玻璃本身的形态打破,重新去探索新的形态语言的作品。当透明易碎的玻璃遇上厚实而纹理生动的大理石后,瞬间变得小巧玲珑而又丰富动人。这正是逆向语言的巧妙表达。
三、综合材料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定的材料适应一定的表现方式,恰当而巧妙地选用材料,能使美术创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综合材料简单地分为纸质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和新型材料这几类。
(一)纸材的运用方法
纸材的运用是最常用的形式,纸的表现形式很多样,可撕贴、揉、卷、折等,不同质地的纸张、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制作手法,呈现的效果也不同。如纸材运用与绘画相结合,只要材料的表现手法稍加变化,就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以一年级《可爱的动物》一课为例,学生画完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之后,把绘画纸卷成直筒后使作品焕发了新的活力,无论从空间感、展示的效果来说都比平面作品更为强烈。
(二)自然材料的运用方法
自然材料是指从自然界中获取且没有被修改或加工过的材料,如树叶、树枝、豆类、石头、瓜果、蔬菜等,因其自带天然的色泽和纹理,特别适合我们去创作表现。
有历史记载,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出现了以自然材料来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大自然中的丰富物资给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天然素材,这些材料方便易取又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大为提高。在选择自然材料时,坚持不随意破坏原则。在使用过程当中,这些自然材料可以直接粘贴或稍进行修剪,也可以与绘画相结合。如以树叶为材料展开联想,将采集来的树叶粘贴在纸上,根据树叶的造型展开充分的想象,用添画的方式将场景补充完整,有的学生把树叶部分当成一条漂亮的小裙子,有些学生把树叶当做动物的身体,再添画细节,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呈现出丰富而又生动的作品。
(三)废旧材料的运用方法
废旧材料是指那些废弃或闲置的物品。如废布料、绳索、蛋壳、瓶罐、包装纸、吸管、杂志、CD光盘、纸盒、泡沫塑料、纸杯等。
这些物品虽然已经失去了某种实用特性,但其材料的属性依旧存在。将这些废旧的物品作为材料带入美术课堂,去实现再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材料的价值,而且还能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既保护环境又美化生活。以废旧瓶子为例,学生主要以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装饰。用丙烯颜料结合色彩知识对瓶子进行绘制,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如超轻粘土、麻绳等进行装饰,使瓶子达到美观的效果,以重新实现其价值。
(四)新型材料的运用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供学生使用的新型材料不断的增加,如雪花泥、超轻彩泥、彩喷笔、3D打印笔、扭扭棒、锡纸等。
这些材料很受学生的欢迎,由于超轻粘土和珍珠泥携带方便且色彩丰富,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就可以拿出来捏制自己喜欢的形象。与传统的泥塑相比,超轻粘土类材料更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美观性等特点。金属材料和化学材料也常被用到学生的创作中,如扭扭棒因易于弯折的特性,可塑性强,能做出许多造型独特的作品。在《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中,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节气用不织布剪贴主体图形,用马克笔添画细节,不织布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装饰感。
四、综合材料融入下的单元课程设计
笔者在对综合材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单元课程,运用到各类课型中,力求使综合材料更科学有效地运用于美术课堂。
《瓶子变个样》选自《变废为宝》单元,属设计·应用课型,是收集生活中废弃的塑料瓶、易拉罐进行再利用、改造的课,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由小组合作自行选择项目、设计方案、完成项目、交流展示、评价改进,实现整个创造过程。教师提出设计的三个要求:(1)作品尽可能(恰当)利用已有材料;(2)巧妙构思创作一件独特的作品;(3)作品体现材料的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学生先把自己组的想法和教师沟通过,再填写设计图稿,然后完成制作。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材料,选择材料以及将材料用于创作,以全新的视角感受材料的美感和多重价值,发现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把综合材料融入课堂,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想象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环保意识都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
[3]王珠珍,张荣辉.论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