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文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实验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1]。”在新课改要求下,“学案导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界。学案导学的重点在于“导”,其遵循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模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将学案导学模式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理性思考、小组合作、思维探究等能力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应用
引言:
新课程改革亟需生物教师规避以往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等教学模式,将课堂转交给学生,由考试成绩为主转变为能力素养为先[2]。“学案导学”中的学案可理解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和学习的指导、助学方案,学案导学即在以学案为基础的情况下,以“导”为中心去探究导学的基本策略,从而实现师生课堂的协调与质量提升。本文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光合作用》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确定目标,制作导学案
生物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明确教学重难点知识,在课前学生能根据导学案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3]。而在第一环节即需要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率先制作导学案,并将导学案提前分享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天的时间预习、自学并完成导学案。
如在《光合作用》该章节,教师即可布置如下导学案:
一是导学目标、学习目标需要罗列上去,助力学生事先了解本章预习的重难点。本章导学目标可为:记忆并能准确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公式、作用;浅谈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具体应用。
二是自主预习知识点。该导学案中多为填空题型,与本章的理论知识有关。如: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概念、实质等。
三是合作探究环节。此类多分为2-3个探究任务,由本章节的具体内容决定,在预习环节学生需要有所了解,具体探究可在课堂内小组完成。如:探究任务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究任务二验证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等等。
四是巩固练习和思维拓展环节。此环节是学生在正式听课、学习完毕后的巩固提升阶段,此环节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和课堂听讲情况来布置习题与任务。
设置导学案后,教师可在上课前利用2-3分钟左右的时间走动了解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抽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等,以约束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惑
初中生物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在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后,教师即可正式步入教学。导学案中内容为本章教学的重难点和精华知识,教师在正式学习中可按照如下步骤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1.自主学习,圈出疑难点。
在上课时,教师可给予学生5-6分钟左右的时间,按照导学案上给出的学习目标、导学目标等再次学习,着重梳理课前预习环节未完全消化、理解的知识点。同时在预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即可圈画出来,做好标记并摘录于疑难本中。
比如学生还无法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以及教材中罗列的几个著名实验,学生即可记录。
正式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法等“导学”策略,带领学生简单梳理、了解本章的知识内容。教师讲解完毕后,若学生仍无法理解,即可展开下一环节。
2.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当学生圈出疑难知识点后,教师即可给予学生8-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此阶段学生探究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小组成员在预习、自学、听课等环节中仍未理解、消化的内容;二是导学案中给定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两个探究任务。小组互相交流、思维碰撞中一同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即可罗列下来,留待最后教师就重难点知识进行答疑解惑。而在解决两个探究任务中,例如探究任务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因实验器材有限,所以在此环节学生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明白该实验需要率先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并能明确为什么;二是了解实验所需器材和操作方法;三是明确每个阶段发生的反应和原因;四是了解实验结果等。比如“绿色植物的选叶遮光处理”,学生应理解:不遮光是检验植物合成淀粉是否需要光;遮光是为了设置对照组等。
学生探究完毕后,即可小组内部汇总导学案问题的答案和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班级讨论和教师答疑解惑。
3.展示交流,教师总结。
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预留每个小组2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探究实验的交流讨论情况。小组交流分享过程中,教师即了解学生的思路和他们阐述过程中的遗漏点,记录下来予以最后总结。对于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教师汇总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并引导班级成员一同讨论,最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和纠正。
这一过程有助于课堂氛围的提升,并能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明确自身知识掌握存在的遗漏点,引导学生自我更正、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最终自我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们自己整理出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并生成“生物记录本”,培养学生善于记录、查漏补缺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三、巩固提升,达标应用
生物学案导学教学中,教师最后应留出5-6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和“思维拓展”知识点。该环节鼓励学生能独立完成、当场解决,规避学生互相询问、抄袭借鉴等问题。当学生完成导学案后,教师即可收齐这些导学案,并利用课下时间翻阅学生情况,将学生此章节学习情况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层次,并每个层次布置分层作业,引导学生完成。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在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完成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在问题探究、交流展示、答疑解惑等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质疑精神;有助于学生在习题巩固、分层作业中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进而助力学生生物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石美银.新课程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6,(6):65-65.
[2]徐阳.导学案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探究[J].读与写,2020,17(12):232.
[3]王琴.浅析学案导学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