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教学内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张宇星
[导读] 世界上每一个地区的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地区民间舞蹈,是表现着人们日常生活状态,历经了长期历史奔流长河后积累及创造出的舞蹈形式
        张宇星
        首钢技师学院100144


        世界上每一个地区的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地区民间舞蹈,是表现着人们日常生活状态,历经了长期历史奔流长河后积累及创造出的舞蹈形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远,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目前传承舞蹈形式最多的有汉族、蒙古族、维族、藏族、朝鲜族及傣族的的民族民间舞,但随着舞蹈艺术的蓬勃发展更多的民族舞蹈被熟知并传播,例如佤族、彝族及苗族等。回首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更迭变化,从最早的上世纪50年代舞蹈工作者对于各族舞蹈进行广泛大的深入学习采集,到成为独立教材逐渐进入各舞蹈院校进行教学传播并不断扩充完善的今天,也是经历了林林总总的变化发展。本文想要通过对于蒙古族舞蹈历史变化的背景下,对比不同地区关于蒙古族舞蹈教学内容及教学课程差异,从而对教学发展进行思考探究。

一、蒙古族舞蹈的历史回顾

        蒙古族是传统游牧型少数民族,目前主要聚居于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从事着游牧和狩猎劳动,有着瞩目的草原文化。回顾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主要还是以贾作光为代表的一系列体现草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蒙古族人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为引导而存在。但随着不断地艺术事业的壮大,各地区的蒙古族舞蹈都在不断地演变进步着,慢慢不在只局限于反映生活歌颂民族情怀的作品指向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体制复苏,艺术也逐渐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蒙古族舞蹈在强烈的竞争下更加适应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当下群众审美的需求,进行着不同往日的别出心裁的各类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运用新的媒体技术进行舞台气氛的营造,根据不同地域民族情感而创作的可以引起大多数观赏者共鸣的舞蹈作品也是如今许多优秀作品创作的出发点。
        总结来看现当代蒙古族舞蹈呈现的创作风格不在只是模仿草原景象亦或是动物形象,也不只是生活状态的缩影及升华,也有了与当代时代特征相呼应的新鲜点和与观众心灵交流的创新。这样的改变是新一辈艺术编创者的观念,意识及思维上创新的呈现。在舞蹈作品不断向前攀升之前,蒙古族舞蹈教学也在历史演进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引导建立着一系列标准及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试图能够为更好地舞蹈艺术创作及发展提供原动力。

二、蒙古族舞蹈基本教学内容

        地方性艺术院校因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原因,大多数都会在舞蹈教学体系中加大本地区民族舞蹈课程的比重,同理会削弱其他民族舞蹈课程的接触和学习。多重对比和了解后,发现如今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辨明及界定,不同的艺术院校会根据其历史环境差异进行自我民族的发扬,而综合艺术高校更多展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的现象会带来不同的改变,一方面各地区院校由各地区自身存在的历史优势,专注的态度是有利于本民族舞蹈艺术的推进;但另一方面,没有统一化的舞蹈教学课程,会呈现出同民族不同教材导致的受众学生认知及传播的差异。虽然这是在所难免的,但应该一定程度上进行规范及归拢,要在我国范围内就要进行集中科学的教学输入,这样才会有可能更好地推广到普通舞蹈爱好者及更远的范围上。
        在学习过相关民族舞教学法相关内容后,我们发现蒙古舞同大多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相同,都分为基础性训练、风格性训练及综合表演性训练。基础性训练是将单一民族舞蹈中最具共性特征的“体态、动作、动律”等进行提炼,解构分部训练,按身体的各部分进行划分。例如在蒙古族舞蹈中分“基本体态组合”包括“胸背练习”等到上肢“肩部组合”、“柔臂组合”及下肢“平步组合”“马步组合”等,是本民族最基础素材及元素的涉及。其次,风格性训练是将原生态的民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或按地区风格、功能特点进行风格性分类总和,开展民族舞蹈风格性把握训练准确诠释民族舞蹈特征。

如新疆地区的“萨吾尔登”及外蒙古的“卫拉特”,道具如“盅碗筷”“安代”等,都是极具蒙古族舞蹈特色的典型舞蹈,按地区分类也能更好地理解诠释舞蹈内涵,帮助塑造完整的舞蹈形象。最后是综合表演性训练,也可称为包括技术性训练,将单一民族舞蹈风格和民族舞蹈技术相结合塑造较高水平的舞蹈组合。
        如上述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也是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引入的,尤其尽可能针对学生年龄身体状态的开发能力逐渐推进。在基本动作掌握之余要根据多开发小关节,也要多感受不同民族动律和形态,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学习及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及特点。


三、蒙古族舞蹈教学中技术技巧训练

        笔者注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中会不同程度的涉及技术技巧的训练及培养。例如内蒙古地区的艺术学院关于蒙古族技术训练的培养,是不同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更专注于本民族舞蹈技能的发展。目前呈现的状态仍处于探索状态中,借助芭蕾、古典及现代舞训练体系,结合蒙古族基本传统文化历史特点,从该民族的历史脉络、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民间舞蹈形式特点中找寻根据,收集民间舞蹈元素进行训练。例如在男子群舞《奔腾》中,通过各类与“马”形象贴合的生动肢体语言,配合音乐的效果,展示出蒙古族男子雄壮彪悍的气质。正如人们所了解的,马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故而舞蹈动作中有很多骑马的动作。
        于是关于技术技巧训练在不断的发展中将蒙古舞蹈中各种经典技巧都融入了基训训练中,例如借助舞蹈房基本设施中最普遍的把杆,借助把杆进行马步等基础训练,编排创新不同的组合来塑造舞蹈演员的蒙古舞基本形态、肌肉素质能力等问题。如蒙古族顶碗舞里著名的“顶碗转”,由最初的单一原地自转已逐渐发展为顶碗跪地转、顶碗拧身转等,在不断的发展及创新里提升了技能的难度,也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感 。
        笔者看来能够将本民族舞蹈逐渐完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极具挑战性的,暂不说是否对舞蹈发展有益,单是这样的探索就是值得肯定的。

四、蒙古族舞蹈教学建设之我见

        总的来说,在发展蒙古族舞蹈教学体系中可以考虑融入相关技术技巧的训练,但现实教学模式下仍旧是很难完成的,不只是蒙古族舞蹈,诸多民族民间舞蹈都在自己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演进,但受众者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进行相应学习和传播。这样的问题只能在顺应舞蹈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探寻,每个时代舞蹈特征都有其出现的意义。故而深层次思考,确定蒙古族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回看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生产生活中提取根据而形成基本元素,再而放于舞蹈动作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实际上,不只是蒙古族舞蹈在不断探索教学体系的完善,各民族舞蹈也在传承中变化发展,但也有创新过度丧失本来的民族风格。故而应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民族舞,让民族舞在生活中得发展但也不要脱离原有文化中闪光的部分。民族舞大多数来源于民间,在追求动作标准,韵律协同的时候,也要对于舞蹈民族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因而了解背景再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接受信息,区分舞蹈化和实际生活中的区别。希望在今后舞蹈教学建设的过程中,传承各民族舞蹈元素的基础上也注重综合培养及发展,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更蓬勃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斯琴塔日哈,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4.
        4.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6.
        5.何佳,浅谈蒙古舞基本功技能训练教学应把握的特点和内容[J].体育艺术课堂,
        6.郝琳,蒙古族舞蹈教学方式探索[J].舞蹈教学与研究,2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