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平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江苏省 苏州市 215100
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曲折有趣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神奇夸张的想象给孩子们以启迪和教益,深受他们的喜爱。可以说,儿童的阅读大致是从童话开始的,童话伴随着每个人幸福的童年。正因如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一、二学段中选用的童话类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童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童话文体,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试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感知形象,朗读童话,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童话是“照亮人类童年的阿拉丁神灯”。任何一个孩子对于童话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童话的语言简洁生动,它常以人物对话来刻画、描摹人物形象,突出其性格特征或某种品质;语言生动有趣,适合孩子朗读;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吸引孩子们阅读。在教学童话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朗读童话,与童话中人物对话,感知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内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如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的语言来感知他们的人物形象。文中急性子顾客说话总是不假思索、有竹筒倒豆子的感觉。以第2自然段为例,他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但是每句话都不长,如“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在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短短的句子中就用了三个问号,如果是普通顾客一定会等待裁缝的回答,而这位急性子顾客却等不及裁缝回答,自己就先给出答案了。最后的省略号则告诉我们,如果他的话不被打断的话,他还会噼里啪啦地说下去。其次,文中的一些动作描写也能凸显他的性格特点,如“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夹起布料就要走”“歪着头想了想”等,从这些语句中,他那急急躁躁的样子跃然纸上。感知“慢性子裁缝”的性格,同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如“不,”裁缝说,“就在冬天。”裁缝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性子太慢了,一个意思还分两句话说。再如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中,慢性子裁缝一共说了四句话,运用了一系列的关联词,说起话来是慢条斯理,有理有据,说得急性子顾客心悦诚服。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比较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再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而进一步地感知人物形象,提高自我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梳理情节,复述童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属于叙事作品,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对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复述故事大意是童话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它也是统编语文教材重要的语文要素。但在童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加之有些童话篇幅较长,让他们把故事复述下来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搭建复述支架,使他们的故事讲述更清晰,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如引导学生复述三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时,可借助课后习题的中“表格”,为学生复述故事搭建支架。
表1
在上图中,竖看,第一列是表示时间的四个词语,它们清晰地串联起整个故事。教学中,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就不会遗漏重要信息,故事复述会更具条理性和完整性。横看,每一行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表现”。随着时间的发展,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是一直在变,先是“做件棉袄”,接着是“改做夹袄”“改成短袖”,最后是“接上袖子,改成春装”,他那着急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而慢性子裁缝却始终很从容淡定,以不变应万变,他的“不慌不忙”与顾客的“急不可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在有趣的情节中向前发展。梳理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表情、语气、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
三、启迪想象,创编童话,促进思维发展提升
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它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等多种写作方法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激活思维,使儿童感受童话奇妙而美好的意境。儿童天生就是想象的天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童话中奇特的幻想,有趣的情节,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的冲动。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潜心挖掘童话故事中的空白点、延伸点,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仿写和续编,鼓励他们投入到童话创编中来。
1.于空白处进行想象补白。如教学童话《小毛虫》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毛虫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等待时心里的想法,体会“坚持”的必要性及懂得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教学童话《青蛙卖泥塘》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等动物对泥塘的改造建议,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青蛙又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青蛙“勇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并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环境”的美好品质。
2.于情节反复处进行想象仿写。童话故事在叙述过程中,大都使用了反复手法,结构相同,语言表达形式也类似。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黄牛、燕子去借尾巴,每次对话都运用了“××,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的反复句型。在学生感知文章结构及句式特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想象仿写,如果小壁虎向松鼠、狐狸、猴子借尾巴时,它会怎样说呢?小动物们又会怎样回答呢?这样生动有趣的仿写创编,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认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
3.于结尾处进行想象创编。如教学童话《枣核》一文时,引导学生想象创编:县官没有抢到牛驴,也没有打到枣核,反而被误打掉了牙齿,他会善罢甘休吗?想想后面的故事情节还可能会怎样发展?在童话教学中,如果经常创设这样的想象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创编童话,定会对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总之,童话故事有着独特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童话文本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和认知,提升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