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视角看中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徐智花
[导读] 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
        徐智花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 河源 517200
        摘要: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对古诗文望而生畏,中学古诗文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尤其落后山区,在新课程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随着新教材古诗文比例的提升,新教材老教法,困境尤其突出。笔者在实际的课例观察分析中,发现从学生视角,关注学生真实体验,激发学生内部动力,或可极大地提升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抛砖,谨待美玉。
        关键词:古诗文;有效性;课堂教学;学生视角
        古诗文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老大难的问题。“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当中一直有说法。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文初、高中的升学考试标准提升,古诗文篇目在新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更是苦不堪言。
        学生这种苦学古诗文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其目标定向是成绩目标定向,特点是关心最终成绩,而对于在进行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不感兴趣。戴姆伯对这种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对学习者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中“对努力的理由”“投入的类型”“对错误地看法”等项目中,成绩目标定向的学习者努力的理由不是学习新的东西,而是高的分数或显示能力;不是全部投入,高度选择性,而是据能力大小部分投入,很少选择;不认为错误是学习进步的一部分、有信息价值,而认为是失败、缺乏能力的证据。实际上,这种可怕的失败体验几乎是学生群体性的体验。
        陷入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学也难辞其咎。“学”出了问题,一定可以在“教”上找到对应的“痛点”。从中学古诗文教学来看,长期以来盛行的是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教学;从评价来看,主要以纸笔测试为主。虽然现在初中已使用统编教材,高一也开始使用,但绝大部分课堂依然是新教材旧教法,山区尤甚。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提升中学古诗文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学生学习的体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摒弃逐句翻译、逐句讲析的旧模式,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实际需要,激发其学习内在动力。
        下面笔者结合两个日常教学课例,从学生视角,对中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以探讨。为方便说明,特将两个课例概括如下:
        课例A:《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环节一:欣赏教师自己的教学随笔《苏轼苏轼》及其上届所带同级学生王子豪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七嘴八舌说阅读后的感受。(教学随笔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苏轼人格魅力的敬仰之情,读后感情感真挚且文采斐然,学生很惊讶,对苏轼有了浓厚的兴趣)
        环节二:听教师解题、讲苏轼的故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苏轼的兴趣更浓厚了)
        环节三:朗读,听教师点拨语调、停顿。(学生读得起劲)
        环节四:阅读思考、听讲,本词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描绘壮丽之景,如长江和赤壁;刻画豪迈之人,如周瑜;抒发“我”的壮志豪情。学生有所触动。)
        环节五:以苏轼和柳永词为例,听教师讲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学生对于两为词人都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后事:该班很多同学课后当天就去找《赤壁赋》来读,结果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学生能背诵。
        课例B:《使至塞上》(初中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环节一:了解教学目标:学会吟诵此诗;能从声韵方面简要分析诗歌;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环节二:复习吟诵知识,了解读法与含义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听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


        环节四:尝试自主声韵分析(文体、押韵、入声字),听教师讲解律诗的读法(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
        环节五:吟诵体会:读音较长的字、入声字、读音高的字。
        环节六:吟诵品析。先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然后边吟诵,边按教师提示的角度(读音较长的字、入声字、意象、修辞、意境、情感等)自主品析,再师生一起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再品析意象“燕然”。
        环节七:与教师一起归纳主题:羁旅情愁、言志抒怀。
        环节八:听教师讲解传统文人士子面对困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学生分享自己面对被人误解、受人排挤的现实困境的做法。
        以上两个课例的教学效果都比较好,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好,学生在品析交流时都显露出了他们独特的体验,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有理有据,条理清楚。课例B学生吟诵时调动了自己的情感,可谓声情并茂;课例A尤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深入了解苏轼的动机,并于第二天背诵出了他的《前赤壁赋》,实在喜人。
        细细分析以上两个课例,可以发现它们有与许多教师日常的古诗文阅读课不太一样的地方。而恰恰是这些地方,成功地解决了古诗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将其策略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效关注了学生的真实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伴随着学习过程,学生会产生轻松愉悦、惊讶迟疑、焦虑不安或羞愧内疚等各种情绪体验,对学习起促进或干扰作用。可以说,学生没有真实体验的学习活动都是伪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疏解学生的消极体验,强化其正向体验,这对于学习动机的保持难能可贵。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深刻的愉悦体验,是支持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的关键所在。
        课例A的成功之一,在于关注了学生正向的真实体验。环节一是教师抓住了学生喜欢听老师讲自己的故事的心理,用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学生同龄人的阅读体验使学生产生惊讶之感,使其产生疑问,对教师和同龄人笔下的苏轼产生了探究欲望;环节三,在教师的朗诵指点下,学生自己对停顿、语调作处理后,对词人的情感有了初步体验。环节四品析“豪放”的特点所安排的三个层次,在具体的语句品味中,教师同样抓住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果说环节一是通过分享师生的体验,开启了学生走向作者的大门,那么环节三、四就是通过深入文本体验,引导学生步入了作者的情感通道。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对于学生心理的谙熟和对学生体验的切实关注上。
        二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动力。
        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其作用具有持久性。
        课例A环节二教师讲述苏轼人生中的各种遭遇故事以及始终保持初心造福百姓的儒士精神激发了学生好奇心。环节四、五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例B环节四、五、六,通过吟诵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文本,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这种带着特别腔调的吟诵吸引,在声韵和情感意蕴的关联之间沉潜,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丰沛的体验,是对文本背后的作者极大的探究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学习内力。
        可以说,无论是课例A,还是课例B,其成功之关键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内部动力。学生被引入到文本中时,有对学习本身的愉悦感或满足感,并对相关的人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自发深入新的学习。
        由上可知,从学生视角出发,切实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采用诸如习作分享、吟诵入境等等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内部动力,或可帮助突破困境,提升中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2)樊新强.《核心素养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四个意识》[J]语文学习,2020,(07):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