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莲
浙江大学 杭州 310058
一、前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1943年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和高度关注。该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排列。目前,该理论已在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资助工作领域也有不少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绝大多数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资助工作研究仍处于定性分析层面,鲜有以定量的方式探究经济困难生有哪些需求,各项需求的水平如何,资助工作应重点满足经济困难生的哪些需求。本文旨在调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各个维度的需求及满足水平,为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实际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设计编制了“经济困难生需求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月平均消费、主要生活来源、受资助水平、社会活动参与水平等,用于分析学生的生理、安全需求满足程度。考虑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生活,在安全方面基本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安全需求不单列,合并为生理安全需求一并考察分析。第二部分是采用国际上认证程度较高的三套心理测试量表评估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情况,包括对学校的归属感、抵制感、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水平。学校归属感量表采用的是中国香港学者翻译并修订的PSSM中文版,自尊量表采用的是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最初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采用的是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达纳在1980年设计的量表,分别评估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经分析,分量表和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适合进行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根据问卷的第一部分,对学生基本信息自评结果辅以数据计算,可以得到学生的经济支持度,对应学生的生理安全需求。根据问卷的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量化计分规则,得到学生的学校归属度、自尊程度、生活满意度,分别对应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三、需求分析
由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学生的经济支持度、学校归属度、自尊程度、生活满意度四个维度的结果,满分分别为7分、6分、4分和7分。结合学生在问卷细分问题上的实际测试结果,我们对学生的生理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情况及相应的满足情况进行分析。
经济支持度满分为7,学生的经济支持度落在4.90~6.80之间,平均值为5.80,生理安全需求满足度为83%。根据问卷,家庭支持度较弱、对学校资助依赖度较大的同学在年均获得8000元至1万元的无偿资助额度后,在校期间申请的助学贷款和无息借款总额仍达到1.5万元以上;而家庭支持度较强、对学校资助依赖度较小的同学一般每年得到4000元以下的无偿资助即可保障基本学习生活。此外,通过调研学生的经费主要来源,发现经济困难生费用来源排序如下:家庭提供(1.54)>助学金 (2.33)>奖学金(2.39)>勤工助学(3.05)>贷款借款(4.50)。大多数学生将家庭提供作为第一选择,但也有12%左右的学生将家庭作为第四选择或完全不考虑。助学金和奖学金对生活费用的排序相当,但助学金的受益面更广,获得助学金比例为98%,将其作为前三选择的比例高达92%,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为72%,排入前三选择的达到60%,奖助学金对于经济困难生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同学参与了勤工助学,但该项多被作为第三或第四经费来源,一方面是国家对学生勤工助学的时间有所限制,另一方面是在学校勤工助学时薪较低,难以支付生活费,只能作为一个补充。有32%的学生选择了贷款借款作为其经费来源,但几乎是排序在最后一项。学生贷款申请比例不高,一方面是当前国内大学生通过贷款和借款获得资助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学生顾虑自身偿还能力。
学校归属度满分为6,学生的学校归属度落在3.06~5.94之间,平均值为4.79,归属与爱的需求满足度为80%。
学校归属度从学校归属感和学校抵制感两反面来呈现,分别为4.78和4.81。在所有问题中,“这所学校大部分老师对我感兴趣”得分最低,为3.84,远低于平均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在高中阶段与老师高粘度高知晓度的互动,较难在老师处感受到归属与爱。相较而言,学生在同学处的归属感要高一些,“这所学校的同学喜欢我做事的方式”和“这所学校的同学认真地采纳我的意见”两个题项的得分均为4.48。此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正向题项“我以属于这所学校而自豪”的得分是最高的(5.44),反项题项“我希望我是在另一所学校就读”的得分(1.76)是最低的,表明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更高。因此,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同学的归属感>对老师的归属感,增加老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关注可能是提升学生归属感的有效办法。
自尊度满分为4,学生的自尊度落在1.70~4.00之间,平均值为3.12,自尊需求满足度为78%。其中,得分比较高的题项有“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等,分别为3.36和3.4,表明学生对自身性格品质认可度较高,认为值得更多尊重。然而,题项“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得分是最低的,为2.56。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学生在高中时都属于佼佼者、领头羊,但进入大学后身边不乏与自己同样优秀的人,导致自我认知较低,认为值得骄傲自豪的方面不多。
生活满意度满分为7,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落在3.83~6.67之间,平均值为5.15,自我实现需求满足度为74%。学生对“如果生活能够重新来过,我希望保持今世的生活不变”和“现在,我已经得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两个题项得分最低,分别为4.36和4.48,表明同学们对当前生活仍存在不满足、未实现的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自我需求是亟需满足的。在唯一的反向题项中“总的来说,到现在为止,我的一生糟透了”,学生的得分很低(2.16),这或许是由于学生们尽管不满足当前的所有生活,但仍旧有满意的部分,也对未来改变现状有信心。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在经济支持度、学校归属度、自尊程度和生活满意度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比重分别为83%、80%、78%和74%,呈递减趋势。相应的,在需求满足程度上,生理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是逐渐降低的。这为未来的资助工作的努力方向提供了实践参考,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基于前文分析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各维度上的需求及满足情况,本研究提出四条针对性建议。一是注重精准资助,助力满足生理安全需求。完善信息采集、维护和更新,结合学生实际经济支持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物质资助及相关指导。二是提倡全员育人,助力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多重育人力量,特别是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指导。三是优化比较文化,助力满足自尊需求。营造积极良好的竞争氛围,强化学生在个体纵向维度的比较,弱化学生群体间横向维度的比较。四是加强价值教育,助力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学校在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加强传道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提升学生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向辉,杜汇良,张春生.以需要为原则构建学生资助体系——清华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86-88.
张倩.基于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高校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194-196.
陈征宇,李锐,张维.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106-108.
胡金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新思路——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的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7(0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