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拓展 活化教材外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4期   作者:谢华彬
[导读] 随着社会变化发展不断加剧,信息流量迅速飙升,知识结构不断重组、填充,知识获取途径也变得异常丰富
        谢华彬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山口小学      福建漳州   363400
        
        随着社会变化发展不断加剧,信息流量迅速飙升,知识结构不断重组、填充,知识获取途径也变得异常丰富。在这种环境的冲击下,学生想知道的更多了,关注面更大了。教材内容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认为,应在已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关注点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处理,加强学科的综合化构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等积极因素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我们为学生精心准备的知识套餐更具生活味道,更有“亲和力”。
        一、做有心人,掌控信息
        新课堂挑战更多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量。试想,一位知识面狭小、纯学科知识型的老师,怎样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令人叹服的回答?又怎样面对日益开放的课堂呢?
        或许是因为“知不足而后好学”的缘故,或许是想在学生面前多一点为师为学底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那些与教学有关的材料、信息,我总喜欢收收捡捡,读读背背,抄抄写写。这可能就是我的职业病吧!但我倒觉得乐此不疲,因为我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请看以下几个关键词:
        路径   教学《太阳》时,我把从网上下载的内容播给学生看。星球/太阳系/太阳……那奇妙的画面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了,在感受遨游星际的快乐的同时,学生对星际、太阳有了立体的认识,头脑中构建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基础,这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教《鲸》等课文时我又“故技重演”,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央视八套的“动物世界”、“世界文化广场”,《闽南日报》的“科技博览”、“旅游天地”、“九龙江”等也都是我的信息路径索引中的组件。这样的“索引”为我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样,也给了我很多“灵感”。
        外存   教《迷人的张家界》时,我把从报上剪下的图片及说明性文字制成插页,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张家界了,感受了张家界迷人的天然景象。另外,在课文旁做的个人感受批注,小知识插页等也构成了我的教材外存。
        内存   出于对优美诗文的由衷喜爱,从不间断的读读背背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扩大知识内存的方法之一。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有学生质疑:课题为什么写“秋天的怀念”而不写“春天的怀念”或别的?在学生用各种猜想进行释疑后,我背诵了欧阳修的《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虽然学生对诗词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从老师诵读的语调中也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愁怅且带淡淡悲戚的心情。在随后的写作背景介绍中(欧阳修写这篇赋时已53岁,当时他刚刚辞去开封知府的职务,又为众疾所扰,思想有些消沉,于是借秋声抒秋感),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此既丰富了文本知识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言为心声的写作内涵。
        以上便是我的个人教材资源。虽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一颗渴望给予知识、给予解疑答惑的眼睛,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去努力,我们将做得更好,收获更多。当我们再次面对学生充满好奇和渴求的目光时,也会觉得更有自信、更加坦然。


        二、当智引者,力抓链接点
        1、课前预习,抓好储备点。
        课前预习是让学习者为将面临的学习活动做好各项预备(含心理、知识和各种物质条件)的有效方法。它能让学习者在预习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让学生各显神通,认真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做好储备;课上,积极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实现共享。这样的课堂,知识信息流量大而丰富。试想,在这样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怎能不令人惬意、令人留连呢?
        教学《我的伯父鲁先生》一文之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各渠道,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虽然条件有限,但结果却令我惊叹。“鲁迅”、“生平简介”、“生平小事”、“鲁迅作品大盘点”……有史实材料,有见解补充,主题汇报汇聚着每一位学生的智慧与精神——学生的能力确实不可小觑!有了这么丰富的材料铺垫,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了。
        2、课堂学习,巧设激情点。
        如教《白杨》时,我是这么设计燃点的: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认识哪些树?”(唤醒生活记忆)              
        “还记得哪些写树的课文?学了课文后你从它们那儿受到什么启发?”(激活已有知识)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种新的树种。它叫白杨,又叫大叶杨。它扎根在茫茫的大戈滩上。那里,冬天寒气肆孽,夏天酷暑难奈,起风时沙尘漫天,环境极其恶劣。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过得怎样了?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访现场吧!”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课程资源,也有人形象地把学生喻为“一把把正待点亮的火把”,教师则是点亮火把的火夫。在这一过程中,燃点的激发是关键中的关键。紧抓知识联结点,激活已有储备,让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等积极要素参与到学习中,是点燃学生激情的有效路径。
        3、课后延伸,广播蔓延点。
        “曲终而调未平”是人们对课堂最理想的构建。教学中如能在课末巧妙地播撒“蔓延点”,将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机延续与拓展。
        如:在对《燕子》一课进行课末总结时,我说:“人们都说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同学们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多少‘春天的使者’吗?到田野里,到小溪边,到大自然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想,认真找找。然后,把你的新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啊!”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断收获来自学生的最前沿最童真的发现,心灵也一次次地被感动。
        “老师!燕子回家了,昨天它们刚到,一见面就被我认出来了!”
        “我发现一阵小雨过后,小花台里的土被均匀地松了一遍,那些小花小草长得特别欢乐,我得好好谢谢小蚯蚓。”
        “柳树也是‘春天的使者’”
        ……
        这样的内容来自学生对生活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感知,更是一笔最为珍贵的教材资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