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君
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安徽省 合肥市 230000
摘要:小学语文课文每一课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由此可见,朗读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在当前课堂中,小学生朗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让小学生课堂重归“书声琅琅”迫在眉睫。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现状 朗读教学策略、技巧 ?
一、小学生当前的朗读现状
四川省内江市一位语文老师做过一个关于小学生朗读现状的调查,样本数据为556人,调查的问题有十个,调查结果的数据让人很是揪心。下面选取几个典型问题,让我们看看调查数据:
.png)
从上表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第二、教师的朗读评价严重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朗读评价;第三、每个孩子都有对朗读良好状态的主观追求;此外,还有65.83%的学生表示自己因为紧张、胆怯等原因不敢放声朗读。
二、小学生的课堂为什么没有“书声琅琅”
1.首先是朗读时间的不充足不到位。这是体制方面的问题,我们在上学时早读是一节课的时间,现在的中小学早读时间普遍在十至二十分钟,短暂的朗读时间致使大部分学生不易进入最佳朗读状态。早读如此,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朗读更是奢望了。
2.其次是朗读方法的不科学不规范。现在的中学语文老师基本没有精力顾及朗读的指导,只有小学的部分语文老师还在对朗读进行简单的指导,而不少还只是流于形式的循环往复。朗读只重声音的表达,不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只重声音的技巧,不重语言的韵味内涵。这些错误的朗读引导,导致学生朗读形式上装腔作势,实际缺乏情感体验,结果是如隔靴搔痒徒劳无功,朗读有声无色。
3.再次是朗读评价的不及时不精准。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这样的朗读指导就是虚无缥缈。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明确,朗读前没要求,朗读中没指导,朗读后没反馈。
4.最后是朗读氛围的不广泛不和谐。之所以不少学生反馈说自己在朗读之前有着胆怯、恐惧的心理,那是因为他们视在公共环境下朗读为“异类”。当下已经难以听闻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更难以见到旁若无人、摇头晃脑沉浸于朗读世界的“谦谦书生”。
三、怎样让小学生的课堂重归“书声琅琅”
1.基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教师朗读素养的积累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谈及备课时如何备“朗读”时说,“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
于老师督促语文教师用心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只有自己多读多练,才能成为一个会朗读的、有魅力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要多听听优秀的朗读素材,如乔榛、丁建华的名人朗读,慢慢积累;也要多读朗读教学方面的书籍,如张颂的《朗读学》和王尚文的《语感论》等,自学专业知识。只有逐句模仿、反复练习,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练就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
(2)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明确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学段的朗读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有层级之分的,分别表现为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首先是“学习朗读”,然后才是“朗读”,最后到“能朗读”;而朗读质量方面,先是“正确朗读”,再是“流利朗读”,最后“有感情地朗读”。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生了变化,语言感受力更强、情感体验更深刻,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也要随之提高。不同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层级就像一个抓手,引领着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
2.基于文本,创设情境,演读结合,激法兴趣
(1)基于文本,创设情境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营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充分调动他们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置身课文情境去朗读,去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这一课中第3自然段: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教师通过指导朗读“好多好多”,提示学生放慢语速,体会树的“多”,树叶连成一片,一眼都望不到边,满眼都是绿色。再指导学生朗读两个“都有”,这里需要重读,从而领悟鸟窝之多,喜鹊之多。这样就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好多好多鸟窝,好多好多喜鹊”和“都有鸟窝,都有喜鹊”是同样的意思。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朗读就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
(2)演读结合,激发兴趣
有的课文对话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从小学生年龄、性格特点出发,根据他们活泼好动、表现欲强以及喜欢在玩中学的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例如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赛读等等,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时,他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其次,必须通过反复练习,领会角色的性格特点。只有读好角色语言,才能演活角色,因此教师须指导学生进行反复地朗读。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教师可以紧扣重点词“无边无际”提问指导:“小鸟认为天是怎样的?”“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东西也是‘无边无际’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该怎样读?谁来试试?”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在理解“无边无际”词义的同时,又读出了小鸟活泼的形象。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课堂教学:
教师让学生化身为推销员,自学课文后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有的同学在“推销”的过程中,不仅绘声绘色地演说,将玻璃的各个特性解说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添加了巧妙的动作,现场与班级同学互动,宛如一位真正的广告代言人。这样身临其境的朗读教学策略,提升了学生演讲的口才,激发了他们朗读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