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华
林州市教学研究室 河南 林州 456550
【摘要】本文试图根据主题一致或相近的原则将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整合为赞歌系列和挽歌系列,旨在帮助读者在既有教材编排的基础上实现对统编语文教材更高层次的把握乃至于创造性使用。
【关键词】赞歌 挽歌 主题整合
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不仅兼顾了国家、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需求,而且综合考虑了语文学科知识的认知顺序和逻辑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统编教材有意解决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抓住了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牛鼻子”【1】。
但正如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2】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统编教材的作用,不仅要尊重统编教材的历史地位努力学教材、教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整合教材。
如何做到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整合教材?在笔者看来就是在尊重统编教材原有编排的基础上,又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根据一定的原则(主题)将内容相近的文本重新进行主题整合。根据这一原则,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除了按照教材体例编排分为六个单元之外,还可以按照文本的感情倾向大致分为赞歌系列和挽歌系列。
一、赞歌系列
1.英雄(名人)的赞歌
涉及这一题材的主要包括《咏雪》、袁珂《女娲造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等七年级上册篇目和杨振宁《邓稼先》、臧克家《说和做》、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孙权劝学》、陆定一《老山界》、《木兰诗》、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和杨利伟《太空一日》等七年级下册篇目。
上述作品又可以细分为古代英雄(名人)的赞歌和现代英雄(名人)的赞歌。很明显《咏雪》、《女娲造人》、《孙权劝学》、《木兰诗》属于前者;《纪念白求恩》、《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老山界》、《伟大的悲剧》和《太空一日》属于后者。
2.凡人的赞歌
涉及这一题材的主要包括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冰心《荷叶·母亲》、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蒲松龄《狼》等七年级上册篇目和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杨绛《老王》、欧阳修《卖油翁》、彭荆风《驿路梨花》、贾平凹《一颗小桃树》、纪昀《河中石兽》等七年级下册篇目。
这部分作品又可以细分为同一作家的同类作品和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很明显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不仅是同一位作家鲁迅的同类作品还共同赞美了同一位女性——阿长。
这部分作品还可以细分为赞美母亲的作品与赞美他人的作品。《秋天的怀念》、《散步》、《荷叶·母亲》属于前者,其他作品则属于后者。
这部分作品还可以细分为赞美亲情的作品和赞美他人的作品。以这个标准进行分类,不仅《秋天的怀念》、《散步》、《荷叶·母亲》属于前者,《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应属于前者。
3.四季的赞歌
涉及这一题材的主要包括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刘禹锡《秋词》(其一)等七年级上册篇目和韩愈《晚春》等七年级下册篇目。
4.美景(物)的赞歌
涉及这一题材的主要包括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郑振铎《猫》、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李白《峨眉山月歌》、谭嗣同《潼关》等七年级上册篇目和光未然《黄河颂》、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陋室铭》、宗璞《紫藤萝瀑布》、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陆游《游山西村》、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韩愈《晚春》等七年级下册篇目。
当然上述作品又可细分为美景的赞歌和美物的赞歌。显然,《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峨眉山月歌》、《晚春》更侧重于前者,而《土地的誓言》、《黄河颂》、《猫》、《动物笑谈》、《潼关》、《爱莲说》、《陋室铭》、《紫藤萝瀑布》、《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似乎更侧重于后者。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美景的赞歌和美物的赞歌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为什么对景进行赞美?因为景中包含了作者想要赞美的物;作者为什么对景进行赞美?因为物是美景的有机构成。
5.对未来的赞歌
涉及这一题材的主要包括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李商隐《夜雨寄北》等七年级上册篇目和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等七年级下册篇目。显然,这部分作品既包括古人的作品,也包括今人的作品,但这类作品有一个共性---充满了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中作者跳出了尘世的禁锢,精神有所寄托、灵魂得以安宁。
二、挽歌系列
涉及这一题材的主要包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郑振铎《猫》、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等七年级上册篇目和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杨绛《老王》、李森祥《台阶》等七年级下册篇目。
这类作品既包括对人的挽歌也包括对景(物)的挽歌。从字面上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杨绛《老王》、李森祥《台阶》更倾向于前者;郑振铎《猫》、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更倾向于对景(物)的挽歌。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为例,似乎前者是一首对秋天的挽歌,后者似乎是一曲对音乐家李龟年的挽歌。实际上通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两篇作品既是对人的挽歌也是对景(物)的挽歌:《秋天的怀念》表面上是怀念秋天实际上是以秋天为引子怀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母亲;《江南逢李龟年》表面上是对一代音乐巨匠的人生遭际的感慨但背后更蕴含了作者对大唐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由盛转衰的痛悼与惋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统编语文教材虽然篇目众多、题材各异,但就大的方面来说都可以归结在赞歌与挽歌两大主题之下。各个篇目在这两大主题下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共同谱写了立德树人的协奏曲。
当然,本文的分类只是一种大致的分类,目的在于方便学生能在宏观意义上对七年级统编语文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对初中学段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有所推进。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 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N】. 光明日报,2017-08-29.
【2】 吕叔湘. 关键在于一个“活”字【J】. 语文学习,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