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武
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中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领域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倡导和落实,在中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已然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尤其在当前形势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中职学生面临着各种诱惑以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德育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观念及方向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分析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发现,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这严重阻碍了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保障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中职院校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以提升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主体性
引言:
现代社会环境下,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等原因,导致了当前中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不良状态,而且中职院校招生的门槛较低,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没有远大的理想,玩心重,这些情况也影响着中职学生素质的提升。面对这些问题,中职德育教育若还采取传统的说教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显然难以起到良好效果。对此,中职院校和德育教师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内心需求,用恰当的德育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德育、认可德育,给予他们正确引导。
一、重视学生认知,提高德育说服力
虽然中职学校一直在努力开展德育教育,但是在学生心中却一直缺乏说服力,因为学校开展德育的方式往往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教师占据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说教、指责、要求来向学生灌输德育理念。学生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一方面缺少受教的兴趣,一方面难以充分的认同教育内容。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去认知德育、感受德育,自觉地在内心愿意接纳德育[1]。中职学生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影响会形成某些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有一些和德育中提倡的观念是不相符的,学生要认同德育观念,就要先将自己已经认知的旧观念剔除、改变,这个过程是思想斗争的过程,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从内心真正的接受了德育新观念,认识到自己原本的旧观念的错误之处,才算实现了对德育的正确认知,这个认知改变的活动需要学生主动进行,不能是被动的。
可见,教师开展德育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要调查、分析学生的认知缺陷,以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为基础,通过教育活动来解决学生原有认知和德育新认知方面的矛盾,帮助学生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如果一味的采取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教育就成了形式化的教育,起不到根本作用。此外,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引导不光要从认知上让其认同,还需让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即理论和实践统一[2]。对此,德育教师需要创设一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亲自体验德育的价值,用其切身感受来引导学生,这样的方式比教师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德育感染力
从德育开展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不能单纯的依靠教师的理论分析,这种冰冷的、枯燥的、单调的教育方式难以感染到学生,也就难以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必须增强感染力才能提升德育效果,这一观点也是从学生为德育主体出发的。当学生对道德有了新的认知,如何将这份认知融入自身呢?这就需要情感的融入。情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力之源泉,是情感引导着学生自愿接受某种观念,愿意遵守某种规则,即便在面临一些诱惑或者危机时,也是情感在指导着人最终的选择。学生的道德情感催生出道德信念,要开展德育,就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挖掘可以感动学生并得到学生情感认同的道德形象[3]。对此,德育教师需要采取生动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德育感染力,让学生情感和德育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共鸣。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视频、音乐、生活现象等等将德育内容更加形象的体现,也可以精心布置德育的环境,比如学校、教室环境等,给予学生德育方面的熏陶。同时,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处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生真诚交流,关爱学生。比如,部分学生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规范,如果教师仅仅是发泄自身愤怒的情绪,严厉的批评学生、惩罚学生,很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反抗和叛逆,和学生间的距离也会疏远。如果教师可以压制住暂时的愤怒,快速的调整好情绪,理性的处理,先耐心的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再向学生表明内心的担忧以及对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期望和赞许,并对学生表示理解,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行为产生消极的情感,而对正确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情绪,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而提升了德育感染力,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三、营造适宜的环境,提高德育意志力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明明了解也认同道德规范,但是就是不遵守,在他们看来,现实环境中那些道德规范没有什么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道德愿望低以及德育环境的不适宜导致的。道德愿望低是指学生对正确的道德观念缺乏坚持的信心和勇气,一方面他们还未对德育重视起来,一方面是因为真实环境和德育观念不相符,导致了学生心理的不稳定[4]。对此,首先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德育的宣传,重视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评价,而且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往往将教师视为榜样,内心对教师非常崇拜,因此,教师的观点也对他们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公平、不公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学生的思想也会随着教师的态度偏离正确的方向。如果教师擅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能够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给予学生赞赏、鼓励,学生的道德愿望就会增加。其次,学校要重视德育环境的营造。相比社会这个大环境来说,学校环境是一个小环境,社会大环境非常复杂,其呈现的一些道德观念优劣参半,这是社会多样化所呈现的正常形态。但是学校环境相比之下要简单的多,如果学校开展德育时还不能营造一个比社会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是非分明、从善如流的小环境,学生就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破坏道德信念的稳定。因此,通过教师正确的评价以及适宜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可以提升德育的意志力,稳定学生道德信念。
四、加强德育实践力,养成学生道德行为
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对学生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逐步定型的重要手段,脱离了实践活动的德育是缺乏稳定性的。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展示、稳固德育思想,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德育教育不仅仅要在教育开展时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更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不是一旦离开课堂教育,就将道德观念抛掷脑后。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促使学生长期保持下去,这种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依靠提升德育的实践力来实现[5]。中职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在创设实践活动时不能完全的脱离社会环境,而是要将社会环境作为实践活动的场所,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再让学生的道德行为来优化社会环境,这也体现了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五、结束语
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形势出发、从学生成长状态出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未来发展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想要有效的开展德育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认知、调动学生情感、创设德育环境以及落实德育实践等方式来提高德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意志力及实践力,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 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04):82-84.
[2]庞洁. 在职业学校实施有效德育教育[J]. 数码设计, 2019(6):67-68.
[3]何春杏. 中职道德讲堂开展的方法研究[J]. 广东教育:职教, 2019(7):64-65.
[4]李若铤. 中职德育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教育[J]. 科技风, 2020, No.407(03):78-78.
[5]徐韫. 对职业学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 000(0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