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巧娣
浙江省慈溪市特殊教育学校 315300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然而,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低下,普遍无法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本文就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智力障碍学生(以下简称智障学生)指智力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的儿童,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他们主要表现为发育期内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损。这种智力不足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并延续终生,智力障碍学生由于智力低下,适应生活的能力低,他们往往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生存、生活”“回归、自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重点放在中重度智障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轻度智障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上,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成为自强、自爱、自信、自立的人。
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一大块内容,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是让智障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接纳与融入的重要途径;在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学会沟通。比如安排学生与志愿者们一起做烘焙蛋挞,也许孩子们做的蛋挞形状很怪异,但从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我们看到了智障学生与志愿者们融为一片的情景;看到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纷纷挽起袖子要做蛋挞;看到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集体荣誉感的稚气的脸。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习资源,把在课堂中学习为主的生活与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智障的孩子更有机会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展示自我。
同时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或观赏风景,或组织参观博物馆,或团体合作活动等等,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树立自信心,以便日后更快地融入社会。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为了让智力障碍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一般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智障儿童充分开发内在潜能。如在学习《叠衣服》的课程时,首先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在课堂的不同位置将衣服分散随意摆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衣服叠放整齐。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其他小朋友叠衣服的场景,再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一一步一步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闯关的竞赛,分段练习叠衣服的步骤,这样可以巩固课堂关于生活化学习的相关内容。再如,学习《上厕所》的课程时,首先带学生认识男厕女厕的标识;第二步,将男生和女生的如厕过程按照步骤制成图片,带着学生观察图片,带领学生按步骤进行模仿训练;第三步,在学生掌握如厕的基本过程后,将其带到卫生间进行实践。反复练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如厕的要领,学会独立上厕所。
三、从“生活”出发,整合课程内容
在原有的一般性教育课程中,致力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积累经验。学校通过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智力障碍学生在综合教育活动中得以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培养能力。如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编成小歌谣教给学生记忆,如“求一共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飞来、拿来、添上、开来……合起来,做加法。”“拿走、飞走、开走、跑开……表去掉,做减法。”这样,学生再遇到相应的问题,就可以对照儿歌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根据培智生智力水平发展的普遍特点,开设以适应或满足他们进入社会、生活的多种活动,如运动与游戏“走和跑的训练”。教师将走和跑的运动技能与学生生活中的过马路、上学、发生危险等情景相结合,通过“红绿灯”“开火车”“跑步接力”“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的巧妙串联,带领学生充分进行走和跑的练习,深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运动技能。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但达到了训练目标,还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再比如音乐鉴赏,老师带重度智障学生感受春、夏、秋、冬,通过多媒体投影、音效使学生学会感受美,通过扮演春姑娘来了,让学生乐于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如将与学生日常生活最相关的超市引入课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一个简易的货架,上面放一些学习用品、玩具、食品等,由教师扮演售货员,由学生扮演顾客,做“模拟购物”的小游戏。师生间你买我卖,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巩固了技能,还学会了“什么东西多少钱?”“找你多少钱”等购物用语,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熟练以后,又将学生带到实体超市去购物实践,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模拟超市购衣服,要学生自己去挑选喜爱的衣服,学会简单搭配,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满足和幸福感。
四、采取“值日班长”轮岗制度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心和恒心,可以采取“值日班长”轮岗制度。老师事先准备一块“值日班长”袖标,选择班级中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做“值日班长”,在任职当天进行“聘任”仪式,同时将其照片张贴到光荣榜中。这个“值日班长”会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负责提醒其他同学好好吃饭,按标准去卫生间等等。如果其他学生也愿做“值日班长”,老师及时告诉他如果某方面的自理能力加强了,就可以做“值日班长”,这样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个人能力的提升。
总之,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耐心和爱心关心他们,使他们为尽快地适应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君月,杨福义.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8(10).
[2]夏健思,袁茵.智力障碍新生学校环境适应的教育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9).
[3]夏健思,袁茵.智力障碍新生学校环境适应的教育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