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4期   作者:李玲
[导读]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区域经济发展成果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李玲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区域经济发展成果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想助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基本保障,持续稳定的为区域经济发展事业注入有创新精神、有创造能力的新生力量。在此背景下,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本文以涉农专业为例,对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具有综合知识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其创新创业行为或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将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发展等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针对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深入审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需、互促关系,寻找二者融合的切入点。构建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培养既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又兼顾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人才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这正是区域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人格,是基于新时代经济发展形态应该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其内容结构、丰富其内涵,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重解决高职教育领域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问题。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赋予新的内涵。
        面对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高职院校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中就包括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专业教育结合度、缺乏实践教育活动以及未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等。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高职涉农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较多不足的地方,如重视程度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需要更新、指导教师满意度不高、实践平台需要升级完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对自身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缺乏精确定位,对创新创业认识还不够清晰。因此当前高职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必须要进行新的探索与规划,及时革新培养思路、积极规划全新的人才培养路径,调试办学定位方向,以满足区域经济对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探究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走进农业基层,促进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应用技能;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社会农业需求作为教育基础,引领学生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劣势,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2 加快高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必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重点放在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教师水平。


        2.3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强化教学管理,涉农专业应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将专业技术和农业科技中蕴藏的商业价值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4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的自身的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见解,教师应积极听取他们的想法、观点,并以欣欣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学生将想法付诸行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价值观转变、把传统的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教学质量标准的价值观,转变为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为评价教育后的标准的新价值观。
        ②学生观的转变,树立创新农业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③教学观的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把“讲授--接受”式的教学观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新教学观。
        ④人才观的转变。我们应该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使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服务意识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进行提升,学生需要乐于对农村、对农民进行服务,帮助农民学习互联网的使用,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做好农科专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5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进行转变
        首先,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创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其次要营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构建有利于合作的学习氛围,最后要善于向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2.6教师要具有反思再生性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生成各种教学策略,我们教师可以寻找一些新的资源,以此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只关注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思路,尽量提倡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出想法,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崛起,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互联网+农业”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遇,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既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目前,高职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低,为了促进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积极探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转型途径,以期对促进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创业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课题编号:GZB1320074
参考文献
[1]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陈建红、蒋飞燕.广西教育.2020(31);
[2]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人人出彩”人才培养模式[J].解振强,颜志明,郭正兵,简祖平,巫建华.安徽农业科学.2020(24);
[3]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困境与出路[J].张丽君.黑河学院学报.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