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组织开展与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34期   作者:顾蓓蕾
[导读] 随着高校全面育人的观念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顾蓓蕾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市   200000
        摘要:随着高校全面育人的观念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需要理论的支持,还需要有指导性地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要求做了分析,以发现个人的特长,保持乐观和积极应对困难为主线,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并结合三个策划的活动案例,阐述心理活动开展的策略和路径,并展望了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向,希望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实践路径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关键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未来求职择业等方面提供帮助,如何有效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如今,社会变化迅速,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大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等问题[2],高校不断开展完善心理健康活动,其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目前高校开展了众多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理论和研究方向,主要强调了利用心理学专业方法看待人性,有效地发掘人性的正能量,促使人能够向着正向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心理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结合自我认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找到正确人生方向,学会自我管理以及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3-4]。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基于以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的分析,本文拟从自我认识以及乐观和抗挫折的角度组织和设计活动。三个活动如下所述。
2.1发现并利用个人的特长
2.1.1发现并利用个人的特长理论基础与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让学生有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学生会认识到在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的有点并不容易,但是通过大家合作就可以找到的优势很多。其实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很多,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对于自我的认识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实际着手,在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培养和运用优势的一系列长期活动,才能真正给学生积极心态[5]。在活动中主要做到以下方面:
(1)让学生发现、了解自己的优势,学会发现自身的优势,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个人反省、同伴交流、教师引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
(2)注重优势培养。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活动,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一品质优势,使学生幸福感提高。
(3)合理运用优势。无论你有多少优势,只有将之发挥出来,优势才有意义。
2.1.2发现并利用个人的特长理论活动设计思路
        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参考6大类24小类人类性格优势,列出有哪些优势供学生参考。学生制作个人的优势卡片,共两栏,一栏写自己认为最大的优势,第二栏写别人认为其还有的优势。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先填写3个自己认为最大的优势后,教师让学生分组交流。大约6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指出其他同学身上的其它优势,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轮流传递卡片,并写对应同学的在卡片上。要求写的有点要具体客观,而不是套话。
        全员交流,通过刚才的活动是否发现以前没有的优势?听到看到其他同学说你有什么优势的时候由什么感受?你觉得他们所说的符合你的优势吗?保存好自己的优势卡片,每天拿出来看一下,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变化和感受。
2.2正确归因,保持乐观与希望
2.2.1正确归因意义与保持乐观与希望目的
        乐观是跨越人生逆境的一座桥,一个人乐观还是悲观,只要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是采取乐观的归因方式还是悲观的归因方式。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归因方式、自尊和抑郁之间存在复杂作用的关系[6]。教师让学生分别思考印象深刻的积极和消极的事情,并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其中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分类分层,在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形成一种经验,收集并整理,并可以运用到之后的生活中。


        在活动中通过写下自己的希望与目标,分析“对自我的要求”还是“对”他人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理智分析自己的抱怨和不满,学习如何将消极的想法变为积极的想法。其中态度的转变是活动的核心。引导学生以乐观和希望的态度面对事物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7]。
2.2.2正确归因,保持乐观与希望活动设计思路
        从学生对于希望的表述反观学生会与自身状况的不满意程度,引导学生不要按照别人期望你所应该生活的方式而生活,而是按照由你自己的选择的方式而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通过活动希望让学生能在把控未来态度上发生改变。
        在活动卡上写下各种愿望和目标,分类,让学生按照“对自己的愿望“和对他人的愿望分成两类,并做好标记。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改变自己容易还是改变别人容易?在平时生活中,你想的和做的多数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他人?成功了吗?
        教师引导: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改变他人身上,就如同将开启自身快乐的钥匙交到别人手上。别人要你喜就喜,别人要你哭就哭,你真的愿意吗?如果不想这样,你可以怎么做?
2.3积极应对困难,从挫折中重生
2.3.1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心理韧性的重要性与培养
    每个人都希望人生顺顺利利地度过,但时常事与愿违。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危机时,一个人的“韧性“就相当重要。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过或正经历严重压力时,危险因子、资源银子和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复杂作用时显露的出来的[8]。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韧性的活动主要可以主要分为以下阶段:
(1)保持健康、能量的可持续性,在最糟糕的时候保持积极,引导学生从压力中释放出来。
(2)改善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自尊心、自信和自我认同
(4)开发高韧性者身上具有的特别素质和技能
(5)将不幸和变故转换为幸运和财富
2.3.2积极应对困难,从挫折中重生活动设计思路
        全体分小组参加,其中一位学生担任挑战者的角色,其他学生分成两排面对面排号,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挑战者要在两排的中间分别向每一位参与者面带微笑地向参与者打招呼,并要求参与者提供帮助。挑战者在请求的同时,参与者要一脸严肃的拒绝他。无论挑战者说什么,都要从不予接受的角度去找理由予以驳斥。挑战者要求帮助的时候,站成两排的参与者要不停地缓缓地移动着向挑战者靠拢,缩小空间,将挑战者夹在中间,给其空间压抑感。挑战者将感受写下来:
(1)记录下感受
(2)被拒绝并看到其他同学不断靠拢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3)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写什么改善你的境况?
(4)这种做法有效吗?学生们一起评价一下
三、总结与展望
        将积极心理学的思路融入高校心理教育,侧重学生自我认识,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在的正能量,以乐观和抗挫折为的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和困难,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从而尽可能预防和降低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在未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全面化,多元化,整合学校、学院、班级的资源,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定期开展,并将活动的影响力辐射到活动之后。例如优势卡片这样的活动,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跟踪学生的情况,同时从学生方面获取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不断调整活动开展的策略。此外通过总结实践中的经验,能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去指导形成并完善一套可行的实践方案,同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交流研讨,希望能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2]杜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善路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05.
[3]李晓鹏,李明.心理韧性视角下的管理者心理问题预防策略[J].管理观察,2020(25):89-90.
[4]张路.试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5):114+11.
[5]徐懿然,胡大平.青年自我认识塑造:基于共同感觉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路[J].江苏高教,2020(09):88-91.
[6]姚崇,游旭群,刘松,周晨琛,惠琪.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9,42(04):935-941.
[7]刘孟超,黄希庭.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3):548-560.
[8]席居哲,左志宏,WU Wei.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09):1426-14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