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期   作者:符慧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度不断提升。
        符慧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民族学校 湖北 恩施 44500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
        引言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与民族精神的信念,而语文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语言与文字知识。其中,具有很多的中华民族精神素材和各类古典文学素材,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对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能够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从本质上讲,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四书五经、书画、陶瓷、对联、戏剧、服饰等,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高的人文教育价值,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将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重构语文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素养等。教师应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这样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单从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也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长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学生群体应该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决心。
        (三)可以打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正在发展,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文化精品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分析、作品赏析、活动探究,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思想情感,培养人文精神,获得全面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重视课文诵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读古诗,讲究语调平仄、情绪高低起伏;读小说,讲究角色分明、情绪饱满丰富;读文言文,讲究发音准确、句子停顿得当……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诵读方式,而通过不同的诵读方式,就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中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还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加深已经识得的汉字记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读”的教学,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音频跟读、学生范读和学生之间互读的方式,多加练习,让学生通过课文诵读来感受不同时代、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魅力。


        (二)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例如在班级中设立文化角,放置经典名著,可供学生们随时阅读查阅。也可在墙上放置名人字画,经典名言,家训班训等等,这些作为班级中的文化,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渗入。还要注重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多种课外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例如四大名著,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推荐整本书阅读后,可以开读书分享会,让学生相互分享读书经验,同时可以像阅读文本一样,将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记录成笔记。教师在推荐作品时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注意去糟取精,避免学生受不良文化的误导。
        (三)根据传统风俗节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离不开兴趣的引导。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当课文中提到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诗词歌赋,接受传统节日的渲染,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感受我国的传统美德,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教师在教学《阿长<山海经>》这篇文章时,文中涉及到春节这一民俗。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春节的历史故事以及人物,提高学生对春节有关习俗的认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四)以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当中,古诗词本身就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既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又带有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积淀,因此通过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当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册都收编了脍炙人口的篇目,而且主题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了民间疾苦类、山水田园类、思念家乡类、临行赠别类、军旅边塞类、忧国忧民类等各类古诗词。通过这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素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透过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涵,形成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与了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为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接受度,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具有更强的认同感,教师就需要主动创新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使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好的丰富。一方面,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拓展学习,拓展学习的方式不仅限于书籍阅读,观看讲座以及相关的电视节目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去聆听和观看,深化自身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班主任做好配合,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间学习活动,利用课间趣味性地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不断分析和发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动性。发挥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得到共同提升,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英,李佩英.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职语文课堂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0-21.
        [2]高相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师,2020(10):106-107.
        [3]张言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20(03):43-44.
        [4]管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0(06):78-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