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期   作者:郭爱萍
[导读] 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使小学语文教学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绽放精彩。
        郭爱萍
        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实验小学        邮编:713500
        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使小学语文教学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绽放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绽放精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汉语最好、最优秀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所以,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植根于小学语文教学,以及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由历朝历代祖先所创造、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特质和特征的文化,它集中汇集了中华文明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它包括儒道墨家、古典诗词歌赋等精英文化,以及节日、饮食、服饰、工艺曲艺等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精深、积厚流光,所以要弄清、读懂,关键要突出其传统性、传承性,否则,就会产生因内涵过多、过泛而无法有效消化和有效传承。再说,传统文化并非一切都优秀,都值得弘扬与传承。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应当正确分析其特点,以便精准抓住其主要特征和优秀部分进行弘扬与传承。本文立足于知识体系、人文艺术、风俗习惯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特点。
        (一)知识体系方面
        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人建构了极为珍贵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两大方面。见闻之知主要是通过感官接触的外界事物,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知识。德性之知主要是基于人类道德品性而获得的超经验认识的知识。相比较这两种知识的重要性,中国古人则倾向于后者,认为德性之知要高于见闻之知。
        (二)人文艺术方面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辉煌的艺术遗产,如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例如,作为中华文化的第一人孔子,就认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最值得学习和传承。而这六种技能具有非常显着的艺术特点。(三)风俗习惯方面
        风俗习惯贯穿于中国古今的社会结构。在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是以家族为单位来展开。即使在今天,中国人依然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特别厚重的家庭观念。
        以上三个方面集中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最显着的特点:其一,知识体系方面,以提高人的道德认知水平为主要目的;其二,风俗习惯方面,主要以家族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展开;其三,人文艺术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可见,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使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牢记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有益于学生更好学习汉字
        汉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和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书写符号,是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有着显著的象形特征和文化意蕴,如山、水、日、月;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宾语前等。所以,加强对汉字字源和语言演进的学习,有益于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汉字汉语。


        (二)有助于学生感受道德力量
        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忠义等思想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学习的道德力量,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三)有利于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 ,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已经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融入其中,从而极大地延伸了语文教学内容并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获取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高尚的人格品行。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讲解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挑选诸如“日”“月”“羊”“火”等具有明显造字意图的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表意性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结构。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讲解汉字时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社”由“礻”和“土”组成,“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所以,“社”的意思便是“礻”——“祭祀”和“土”——“土地神”综合而成的意思,即神灵守护着土地。基于此,中国古人所称的社稷,字面上看是土神和谷神,本意是指土地之神。社稷是最重要、最原始的崇拜物。为祈求国运兴盛、五谷丰登,古代统治者每年都要到一个特定的地方祭拜社稷。后来社稷一词就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样既能够通过汉字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又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传统节日,让学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学生通过体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秉承家国情怀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传统节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幸福成长的重要载体。例如,端午节是纪念第一个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进行民族自信、民族精神、民族团结、民族复兴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最佳机会。所以,在端午节期间,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围绕端午节这一主题查询、搜集相关信息,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还有哪些叫法、端午节习俗、屈原的爱国诗词等,引导学生将查询、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消化整合,写成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然后以故事班会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端午节中充分汲取爱国主义养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策划举办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诵诗词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从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体验到端午节背后独特的文化记忆。
        (三)读诵经典,让学生走进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民族气节和作品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可以使自己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可通过引入古代故事、多媒体展示或唱诵式等方式读诵经典,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经典之美”。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又能使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更大的活力。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增强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让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主动担负起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浸润学生心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精神之花、体现其民族之魂。
注: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01).        [2] [5]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3,08.
[3] 郭友兰.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7):25.
[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