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探究 赵珊珊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赵珊珊
[导读] 摘要:在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环境污染的现象经常出现,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河南省精诚检测有限公司  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在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环境污染的现象经常出现,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通过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可以控制污染环境的各种因素,对环境质量的水平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由于受到物质因素与管理因素、技术因素的限制,在目前的环境检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展开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工作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对策研究
        引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提升策略拟定的针对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人为操作、设备质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环境监测结果精准度较低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加快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速度,而且能够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加快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速度。
        一、环境质量检测控制关键因素研究
        1.环境监测的流程
        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工作流程对于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实施规范化的环境检测流程。在一般的情况下,环境监测的流程包括采样的工作、对样品的处理与保管,对结果的分析等等。在样品处理以及结果分析中,需要工作人员应用专业的技术操作检测设备,并且根据最终结果,获得相关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环境监测的结果。在工作流程中,一旦某一部分不能按照标准实施操作,或者流程的顺序被打乱,就会导致监测问题的出现。
        2.设备因素
        对于不同的监测内容所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颗粒物浓度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颗粒物采集仪器,同时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用到分析天平、离心仪等仪器,这些仪器设备的准确性,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调试,将其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并且在仪器完成检测任务后,对其进行保养,以维持设备的工作状态。仪器设备保养和调试工作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3.管理因素
        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内容进行合理管控,如监测点选择、监测仪器选择、监测方法应用流程等,各阶段管理水平将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在开展监测管理工作时,需要遵循全过程管理原则,从样品点确定,到实验报告出具,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工作的参与。在完成每个阶段操作,并验收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子项目管理质量,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质量。影响到管理工作应用水平的因素较多,如监测设施、监测人员能力、监测环境等,也会给监测结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后续优化策略拟定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4.样品管理因素
        样品的采集、运输、应用存储等需要的具体条件有所区别,在某一环节中出现问题,会导致样品的检测结果受到影响,影响工作的质量。在样品的存储中,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对样品的存储环境等进行重视,也要在样品中应用明确的唯一性标识,防止在应用中出现混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样品质量分析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空白分析、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等。
        二、环境质量检测控制的优化策略
        1.监测准备工作
        监测快速相应并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依赖于事前准备。

监测准备包括制定预案、建立领导小组、监测人员准备、仪器设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等。
        (1)制定相应的预案
        预案的主要内容有:监测应用范围、监测的组织、物资筹备、监测仪器的调试维护、后勤保障小组的建立、技术培训计划、设立监测技术委员会等。需要说明的是,监测预案不是固化的,需要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补充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完善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替换离职人员信息、跟进监测机构组织机构变化等。
        (2)监测组织机构的设置
        监测组织机构的建立可以有效保障监测工作迅捷、有序的进行,可以划清责任分工等。
        2.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由环境管理部门组织的环境监测,主要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主要目的是查明污染影响范围、污染影响程度及污染涉及的种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在突发性事故现场,采用快速分析仪器和设备,环境监测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出污染物种类、浓度、变化趋势等,并为潜在的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是突发性事故处理和后续工作开展的技术依据。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及时,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置争分夺秒,早一分钟介入,就可能会避免部分决策误区;准确,分析数据的首要要求就是准确,失去了准确性,分析数据就失去了意义,不准确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准确性数据依靠能力强、素质高的分析人员和高灵敏度、精准化的分析设备;有代表性,这主要指监测点位选取要合理,规范,要反映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3.进行噪声监测点的合理设置
        环境噪声监测地点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噪声的监测效果,因此在进行噪声监测地点的设置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空旷和开阔的地方进行环境噪声的监测,同时要避开因为地形原因导致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不准确。除此之外,环境噪声的监测地点的设置还要尽量避开一些特殊行业场所,如建筑施工场所等。在监测地点的设置过程中要提前进行现场的实地侦查,提前设计好监测地点。
        4.现场检测样品管理
        为了保证采样样品能够准确反映现场监测结果,需要对样品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其发生变异问题,或者说是将样品变异情况控制到最小范围内。具体来说,需要对样品运输、保存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现场添加固定剂,针对不同存储环境采取针对性的保存措施。在具体现场监测采集过程中、样品运输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必须制定针对性的科学应对策略,严格保证样品的质量。在样品交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对任务单、采样计划、采样记录等进行有效的对照,并对所有的样品进行检查清点,只有保证准确无误后才能签字验收。如果在交接环节中发现有问题,则可以拒收,并建议其及时进行补采。
        5.对样品的运输进行管理
        在对样本进行采集的时候,需要在了解项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采集到的样本分类处理,之后根据分类情况保存样品。针对实际情况而言,如果样品长时间放置,那么一些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致使样品发生变质的情况,最后监测结果将失去准确性。所以,当采样工作完成以后,必须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在对样品进行交接的时候,必须制定交接手续,假如不能及时对样本样品进行监测,要考虑样品是否稳定。一般情况下,在保存样品的时候,想要保证的质量,应该将其放在冰箱中,通常冰箱温度应该控制在2到4摄氏度,防止样品发生变质,进而使监测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李国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9,31(06):162-163.
        [2]郑国成.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和对策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4):46+49.
        [3]彭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01):127-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