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览过程中馆藏文物的保护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祖标林 南献增
[导读] 摘要:文物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文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我国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以期推动文物的良好传承。
        河南省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河南濮阳  457300
        摘要:文物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文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我国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以期推动文物的良好传承。该文在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基本阐述的基础上,基于影响馆藏文物保管的因素,提出了几点预防性保护措施,并对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展开了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影响因素艺术价值
        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各类文化场所如美术馆、博物馆等成了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了满足大众精神文明追求的责任,还具备德育、美育等教育职能。为了增强博物馆的各项职责,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博物馆的需求,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了确保各博物馆顺利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2017年正式发布《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该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在未来五年时间内顺利完成对国家一级、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工作系统的升级换代。
        1文物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
        “文物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是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预防性保护已成为国际文物保护的共识。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相对应,一个是主动保护,一个是被动保护,一个针对文物环境,一个针对文物本体。国际上对预防性保护有不同的解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文物修复协会(IIC)对预防性保护概念有所不同,但理念基本一致。我国预防性保护的内涵是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洁净”环境就是指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等保存环境中特定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处于安全阈值以内;“稳定”环境是指保持文物保存环境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相对湿度、温度等因素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2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措施
        2.1一般性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性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湿度和温度对文物的影响较为明显,也是文物保存的基本环境条件。据化学反应原理可知,以水为反应介质,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这点在我国南方区域的博物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南方夏季时,温度、湿度都会加速馆藏文物和保存环境中物质的化学反应,滋生有害物质,加速文物消亡;保存环境中的湿度如果过低,则会降低文物强度,文物表面会出现开裂现象;当然,如果在短时间内,保管馆藏文物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波动幅度较大,也会影响文物外观和材质。因此,在保管馆藏文物时,要提供温度和湿度适宜的保管环境,并保证保管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要将博物馆保存环境温度保持在15℃~25℃之间,一天之内温度波动控制在2℃以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45%~65%之间,一天之内湿度波动控制在5%以内。
        基于文物的不同材质特点,博物馆要构建相应的保存条件,并尽量做到将对环境要求较为相似的文物保管在同一环境中,在馆内能力暂时不足的状况下,要优先保管有机质类文物,在文物保管环境中安装空调,并全天候开启,保障环境内湿度和温度的稳定性。在向参观人员进行文物展示时,确保展柜密封性和用电安全良好的情况下,可安装调湿机调控展柜内环境,如展柜并不具备安装调湿机的条件,为防止文物从库房到展柜中温度和湿度骤变带来的影响,博物馆可以先将文物放于缓冲间进行缓冲,再移至展柜,并在展柜内放置温湿度监测器,实时检测环境数据,以便及时实施调控措施,保障文物良好。


        2.2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和调控
        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集中在库房和展厅,其保存环境的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在这两个区域进行,当然还要加上博物馆所处的室外环境。系统来说就是室外环境、博物馆室内的大环境、展厅库房的小环境和展柜囊匣的微环境。主要监测内容有空气的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灰尘颗粒、有害生物等。通过环境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比对,对危害馆藏文物的环境指标进行调控,以达到洁净、稳定的目的。调控主要针对小环境和微环境,当然对室内大环境也有一定要求,但主要是对小环境和微环境实施调控。例如,调节库房、展厅乃至展柜的温湿度,吸附有害气体和灰尘,灭杀有害生物等。
        2.3光辐射的控制
        对光辐射的控制主要指对展馆内灯光的控制。例如,照明用灯选择光纤灯或者冷光灯,同时也要控制灯照时间。目前我国最先进的灯光系统是红外感应调光系统,可以根据周围灯光或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自动调节光线强度,使文物周围的灯光始终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2.4生物危害的控制
        对生物危害的控制可以从控制生物生存环境入手,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场馆湿度60%以下、温度20摄氏度左右最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繁衍。要做好场馆内的卫生工作,每天闭馆后都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清理,保证环境干净整洁。另外也要控制人为因素引起的生物污染、细菌滋生等。
        2.5藏品储存和展示柜架
        除了一些特殊的藏品外,博物馆的藏品一般都放置在柜架上。在库房是存储柜,在展厅是展示柜。藏品库房的存储柜,一般选择坚实耐用的钢制柜架。老式的存储柜木质的居多,由于防虫、防火性能不足和本身散发一些有害物质,近几年来,逐渐被钢制柜架代替。展厅的展示柜也是如此,全封闭的钢制玻璃展柜,逐渐代替了老式的展示柜,基本能满足预防性保护的要求。除此之外,钢制柜架还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从温湿度和灯光等多个方面满足藏品预防性保护的需求。此外,对于特殊地区还可以定制特殊功能的柜架,比如地震多发区,可以增加减震防震功能。
        2.6藏品存放囊匣
        藏品存放囊匣是保护藏品的第一道关,也是最基础的。囊匣是避免在藏品存放、搬运、移动时发生磕碰等意外损害的重要装备。囊匣还给藏品提供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一个良好的微环境,能够减少和减缓外部环境对文物损坏的程度和速度。即使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发生了变化,存放于囊匣中的文物周围的微环境的变化会很小。同时,文物囊匣还可以阻止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文物的直接危害,避免紫外线对文物的照射,防止尘埃落在器物之上,减少霉菌及微生物的滋长。总之,囊匣对于文物的保存、隔绝有害气体、缓解外部环境的影响、延长文物的寿命、提高博物馆的保护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囊匣按照材质可分为无酸纸囊匣、传统囊匣和复合材料囊匣。不同材质的囊匣,各有其优缺点,可以视文物的情况为其配备合适的囊匣。不论采用哪种材质,都要选择安全、环保、可靠性高的材料和工艺来制作。囊匣最好是为文物量身定做,确保大小尺寸合适。对于尺寸差别不大的文物,也可以定做一批尺寸相同的囊匣,便于批量加工和存放。
        3结束语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应当将预防放在首位,通过控制各类破坏因素的范围来确保文物的安全性,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畅.浅析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146.
        2张小坤.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9):101-103.
        3徐方圆,吴来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发展浅析[N].中国文物报,2019-11-08(005).
        4李一鸣,崔波,卢阳.天津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实时守卫文物安全[N].中国文物报,2019-10-2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