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浅谈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朱献伟
[导读]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在新高考模式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商水县第二高中  河南周口  466100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发展。在新高考模式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为了满足学生们的语文阅读需求,教师引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其中多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通过多文本阅读的引入,不但能够缓解高中生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多文本阅读指导,促进学生们语文多文本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本论文针对古诗中多文本阅读的情感进行分析,并以高二语文古诗文教学为例,探索古诗中多文本阅读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中学生;古诗情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73-01
        引言: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经过了多年教学打磨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教学效率低,耗时长等缺陷,影响学生们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不能培养学生们进行独立的文章思考,从而准确的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而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改革,多文本阅读模式的引入,彻底改革了传统阅读教学的限制,不再依托教材为核心,而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通过巧妙的主题设置与文章组合,全面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不但节约了高中紧张的学习时间,同时也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对学生们的多文本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的内涵
        多文本阅读是新时期教育理念下的产物,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开展的,首先拟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设置多样化的文章,让学生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多篇文章的阅读与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旨在以边塞、山水田园、咏物、送别等不同题材为主题,筛选诗歌,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并分析、总结出不同主题在抒发情感方面的特点和倾向以及常见的抒情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打造高效课堂,更直接与高考对接,对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启发。
        二、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借鉴意义
        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采用多文本阅读的方式,以不同题材为主题,研究诗歌的情感表达问题。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总结归纳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对中学语文古诗鉴赏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设置主题,有层次地筛选诗歌
        古诗多文本阅读情感分析主题的设定可参照题材类别,如悼亡游仙诗、闺怨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等。因为同一题材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有着共同的倾向,所以这样的主题设定能到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了盲目地刷题。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婚恋诗歌、相思诗等。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必修4课本中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时,这首词主要是李清照南渡时期的代表作,然后教师可以引入李清照年少时期的《如梦令》以及婚配时期的《一剪梅》,结合这三首词进行时间排序,让学生们对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把控,感受作者的一生,领会李清照情感的变化和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更好的将这种情绪运 用到写作中,对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精选素材,开展多样化的文本教学
        古诗是古人意境的一种写意、同时也表达古人的涵养。学习古诗,其中一点要求就是提高个人的语言文化和体会情感。基于诗歌的情感魅力以及中学诗歌鉴赏的教学模式老旧、手段老套、学生参与度低的现状,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如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能够为语文课堂增添许多色彩,也使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唤醒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应用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构建多元化的阅读素材,不但要内容“多”,方式也要“多”,如在讲悼亡游仙诗时,可以选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并适时展示梁衡散文《来生嫁给苏轼》的部分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对亡妻的深情。
        (三)把握方法,全面解读古诗情感
        司马光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说:“含蓄者,意不泄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古诗的抒情到到奔放处多直抒胸臆,然而,更多时候则是含蓄而意在言外蕴藉,如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借史咏怀等。咏物诗的抒情方式是托物言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往往运用典故、借史咏怀;山水田园诗多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把握诗歌常见的抒情方法,可帮助学生更高效、全面地解读诗歌情感。
        (四)揣摩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创造意象是中国古诗词的表达特征。例如“月”,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又如“长亭”,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长亭指代送别之所。比如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友人互相送别、吟咏的最佳地点。
        诗人通过意象的安排来营造独特的意境,来达到个人情感与景物的完美统一。因此,学生阅读诗歌作品分析情感时少不了对意象的把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不断改革,语文教育更注重学生们多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多文本阅读模式,丰富学生们的阅读量,满足学生们多阅读素材和阅读情感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他们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对古诗的鉴赏水平,这对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海峰.让多文本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J].文学教育,2018(12):207.
        [2]冯二校.浅谈多文本阅读对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学周刊 ,2018(30):15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