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黄天梁
[导读] 摘要:人类对金的利用历史已有6000多年(R.W.博伊尔,1979)。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9
        摘要:人类对金的利用历史已有6000多年(R.W.博伊尔,1979)。目前,黄金仍是国际货币结算手段和货币信用基础,并广泛运用于电子、电气、医疗、化工设备、宇航和国防尖端工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金首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但是,目前我国黄金资源长期开采,探明资源量日渐枯竭,为此了解和掌握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规律,对金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简单阐述了我国金矿床的主要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希望能为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1前言
        黄金是国际贸易的硬通货,黄金储备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黄金广泛用于工业、国防及尖端领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消耗进一步加剧。2019年,我国黄金产量500.4t,其中矿山产量380.2t,与2018年相比下降2.6%;我国黄金消费1002.8t,与2018年相比上涨了12.9%。虽然我国金矿开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量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消耗。因此,研究我国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2 我国主要金矿类型
        2.1 绿岩带型
        绿岩带是蚀变或变质的基性火成岩带,通常指前寒武纪地盾中呈条带状分布的变质基性岩地区,主要岩石类型有细碧岩、玄武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等,因变质作用生成的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矿物促使岩石普遍具有暗绿色。
        绿岩带型金矿床以角闪岩和辉石岩为主,由火山喷发类型矿物形成,导致岩石化侵入,其次为硅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此外,金矿床中含大量云母和石英基绿色脆性席状岩,其分布相对突出。其中吉林夹皮沟金矿和河北迁西金厂峪石英脉型金矿床为本类型的典型矿床例子。
        2.2 矿金砂
        河流对含金原岩风化剥蚀,经河流搬运、迁移作用,在河床或河漫滩冲积层金颗粒富集成矿,矿层一般为层状、似层状。砂金矿颗粒状成色较高,开采方便,露天采矿形式比较常见。砂金矿床常具向源性,离原生矿越近含金量高,对寻找原生矿床具有指示性。河流弯曲地方水流缓慢,水动力作用减弱,形成河床或河漫滩,金颗粒随之沉积、富集。因此,河流中下游相对平坦,覆盖岩石顶部,呈金尘状,是金尘有利的积聚部位。
        2.3变碎屑岩型
        变碎屑岩型金矿床主要有黑色岩、坚硬砂岩、浊积岩等。通过对岩石成分的研究,发现其成分单一,并有矿化、碳酸化,含有大量的金属物质。通过对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类型金矿床存在拥有属性破碎、张裂和大量稀有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存在。研究表明,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由热脱羧沉淀、常温硅化白云母及含锑石英、岩石形成一定量金岩石。我国典型的变碎屑岩型矿床有山东焦家的蚀变破碎岩型金矿床、河南上宫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新疆哈图齐依球I号石英脉及蚀变岩型金矿床等。
        2.4 火山岩型
        火山岩型金矿可分为海相型和陆相型两种类型。海相金矿床由绿岩带组成,化学侵蚀严重。陆相金矿床是由火山爆发时喷发到地表的金属形成的,矿石主要是角砾岩。火山岩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火山岩及其断裂中,呈脉状、透镜状、浸染状,产状具方向性,一般陡倾斜。对地质特征分析表明,火山喷发时间较长,岩石在长时间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下形成金矿床。围岩常为火山熔岩、喷发岩及其相应的沉积碎屑岩、酸性、中性,少数为碱性浅、超浅或小侵入体,并伴随青磐岩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电气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湖北竹山银铜沟火山岩型银-金矿床、黑龙江团结沟次火山热液型和山西繁峙义兴寨次火山岩型为我国该类型的典型金矿床。
        2.5 卡林型
        卡林型金矿是碳酸盐对含金金属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具有分布面积大、含金量高的特点。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层控特征,地热卤水在外力作用下从地表涌出,在改造沉积作用下形成烃源岩,并发生矿化蚀变作用;其次,地下金矿物在卤水化学反应作用下受地热、流体类型特征的影响;三是在地热和卤水的作用下,原水相同,热沉淀,然后出现新的地形,导致卤水、岩浆、含金属三种矿物质相互熔合。
        3金矿成矿规律分析
        3.1地质流体作用形式
        地质流体在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流体对金矿床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由于地质和复杂环境的影响,形成金矿床的元素分布不均匀。地质土壤结构与流体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壤层作为主导环节,使得地质土壤层的结构在金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控制着地质土壤层的耦合,土层之间的流动结构是地质流体传递和循环的强大动力。在环境和地质构造的挤压作用下,多数分流体矿物聚集在土层中并沉积到一定位置,形成金矿床的原始位置。
        3.2成矿地质构造影响下的成矿规律
        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地表变化和层状构造是影响金矿床形成的两个关键原因。地幔的历史阶段具有一些隆起的特征,地层活动的频繁变化导致地质影响条件的复杂性增加,而一些地区则处于崩塌破碎状态,沿区域性断裂形成相应的金矿床。
        3.3控矿层位影响下的成矿规律
        在控矿层位的影响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为:一是金矿带的分布受褶皱断裂带控制,使金矿带的分布和构造格局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二是金矿床的成因往往具有多种成因,如早古生代变质表生浊积岩和片岩、晚古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等。在岩体、金矿化体和矿体等含金物质长期侵蚀风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从岩石中分离出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金,使得砂金的来源更加丰富。
        3.4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
        岩浆活动和成矿规律对金矿化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分布在岩浆活动区。同时,金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集中在构造活动带,则更有可能在带发生成矿作用,比如加里东期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该时期的金矿床;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主要向南和向北延伸,导致成矿向南迁移,形成多金属成矿。此外,构造活动的延伸对金矿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4资源潜力分析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地质行业在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查方面投入更多,金矿勘查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发现一批大中型金矿床。根据砂金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部砂金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和新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地质研究和开发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地质工作规模小,大中型地质工作没有开展或只是部分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金矿地质勘查的进展。所以西部地区金矿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5结论
        总之,金勘探开采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主要金矿床类型的分析研究,总结了我国主要金矿床的成矿规律,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金资源丰富而勘查程度较低,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提供我国金矿床的勘查方向,可以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宫文涛;朱旭东;张天智;汪筱伟.不同类型金矿成因及地质特征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0):130-131.
        [2]钱祥;聂张星;杨金龙;胥飞.安徽省东至县牛头高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潜力分析 [J].西部资源,2019(03):6-9.
        [3]康维良;雷自强;赵振东.刍议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J].世界有色金属,2018(13):114-115.
        [4]金瑜,周旋.吉尔吉斯斯坦南天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控矿规律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10):166-170.
        [5]赵雷.浅析新疆和静县红札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J].世界有色金属,2018(14):122-123.
        [6]李源洪,聂坤,杜永麾等.贵州省栗寨—兴发金矿矿体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步探讨[J].冶金与材料,2018,38(3):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