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 吴广娟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吴广娟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迅速,现阶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作物生产的需要,亟需改变。
        凌源市东城街道办事处  辽宁凌源  1225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迅速,现阶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作物生产的需要,亟需改变。分析农作物高产因素和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并列举了一些农作物栽培技术,希望能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因素
        引言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作物群体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群体生长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学科。作物栽培技术是随着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作物栽培技术也应用得越来越广,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农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现代农作物栽培学和新兴学科领域的有效交叉与融合,有利于农作物栽培管理由传统的模式化与规范化向定量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涉及的对象与过程进行线上监测和管理。农作物的精确栽培技术,有利于农作物栽培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通过精确栽培技术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进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研发及进一步推广,主要是实现农作物栽培方案的定量化设计、生长指标的智能化诊断及产量品质的动态化预测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常见农作物栽培模式中受气候环境、种植时间、种植空间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的科学化与精确化发展,提升农作物栽培效益,推动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发展。
        2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2.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发展经济,个别地方政府不顾环境危害,对当地的土壤、空气、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村地广人稀,同时拥有众多劳动力,因而很多企业会选择在农村开设工厂,政府缺乏监管,排污不达标,导致大量的农田和水源被污染。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同时,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滥用化肥和农药,同样给土壤造成了污染。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可以给农作物生长提供各种养分,土壤污染可造成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实施造成阻碍。
        2.2农作物的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是关系到农作物能否健康快速生长以及取得高产量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种植人员在农作物播种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播种时间,也就意味着明确了当前农作物在发芽阶段时所面临的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诸多生长条件。只有确保上述生长条件均符合农作物发芽阶段的实际需求,才能确保农作物的发芽率以及后续的健康生长。即使播种时间选择稍有不慎,那么当前所种植的农作物其成活率以及后续的产量质量等均会受到相应的不利影响。例如,播种时间过早,此时土壤温度较低则很容易导致农作物种子发芽率降低、成长不均衡等问题;又如,播种时间过晚,此时农作物生长周期已过则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后续发育不良、整体减产等问题。
        2.3种植密度
        种植农作物期间,需要保证土壤当中养分充足。在此基础之上,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才能保证作物高产。种植期间,并非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因为密度过大可能影响植物接受光照、养分吸收等,反而不利于高产。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可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土地资源,难以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合理密植才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


        3作物栽培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非常常见,其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土壤温度,保留土壤水分,使土壤温度和湿度满足农作物的生长。虽然地膜覆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农业生产中,但是覆盖地膜的时间和方法以及天气也会影响到覆盖效果。例如干旱地区运用地膜覆盖技术会使农作物生长得更好,促进该地区农作物产量增加。地膜覆盖技术看似简单,若是在湿度温度达到条件后,地膜不能及时清除,则会影响环境,造成土壤污染,极大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农业生产者应充分重视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和处理。
        3.2基因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技术已经日益成熟,通过基因技术可以实现控制生物性状的目的,除去不良性状,让农作物获得更优秀的性状,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从而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同时,基因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让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适应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从而实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其他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除去上述常用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以外,通过改善农作物种植环境以提升农作物光合作用、改良农作物苗种遗传因素以提升农作物产量、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和过程管理以提升农作物产量等,均属于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同类型。以改善农作物种植环境为例,农作物在栽培种植过程中均需要充足的土壤营养成分以及光照度以完成光合作用,而通过间种、套种、立体化种植技术等多种不同类型技术的应用均能有效提升局部范围内农作物对光照度的利用效率。种植人员也可以通过人工补光的方式来优化当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或者通过合理密植、改变株行等措施来提升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面积,上述措施对于提升农作物光合作用均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对于提升农作物的最终产量亦有积极作用。以改良农作物苗种遗传因素为例,农作物的产量如何与最初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种植人员在农作物选种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挑选具有良好抗病能力、抗逆性能的品种类型,同时邀请专业人员通过科学的育种措施对株型进行有效改良以提升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种植人员在育种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轮育种技术来提升最终的育种效果,对保障和提升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具有积极作用。以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和过程管理为例,农作物在不同成长阶段涉及到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栽培技术,种植人员完全可以结合当前农作物的实际情况,从土壤耕作、农作物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在农作物成长的合适阶段选择合适的栽培管理技术,确保农作物成长过程中始终能够从土壤中获得充分的营养成分并积极发生光合作用。种植人员在农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务必要确保栽培技术使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避免栽培技术使用不当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最终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和我国14亿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耕地面积正在逐步饱和,同时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小,通过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实现农作物产量提升的传统发展模式亟需改变,利用已有的耕地和人力资源,通过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通过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积极普及和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将我国不断快速发展的技术力量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就能更好地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艺伟.作物栽培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17,(14):24.
        [2]张媛,孙伟,殷新娟.农业生产中作物栽培技术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20):46.
        [3]王淑芳,何宪平,张晓霞,等.浅析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J].种子科技,2017,(10).29-30.
        [4]马永强.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J].种子科技,2019,37(06):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