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卢方
[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也开始提升。
        浙江华坤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也开始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针对城市边缘区域的河道景观进行生态修复,使其能够承担对应的环境功能,降低污染进一步扩散的概率,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修复河道景观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落实修复策略,实现理想的应用目标,为以后的绿色生态环境创设的优秀的基础条件。本文针对河道景观生态修复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边缘;河道景观;生态修复
        引言:城市边缘区域属于乡村与城市的分界线,其需要承担生态功能、土地功能、人口承载功能等多个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对城市边缘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河道景观属于较为关键的部分。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能够大幅提高河道景观的应用效果,使其能够体现绿色生态的环境状态,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
        1 河道水体纵向联通,恢复生态多样性
        1.1削减水工构建数量,拆除废弃河闸坝
        为了恢复河道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应当使水体进入纵向联通状态,达到良好的建设目标,为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削减建筑水工的构建数量,并通过拆除废弃河闸坝的方式,延长原有的水体河道段落。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有效的分析方法,确定生态所需的基础水量级别,并进行对应的生态调度,降低工程建设的规模。此外,还需要降低河道本身的梯级,并应用复式断面以及临水栈道等方式,修复原有的高度差问题,并达到亲水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纵向联通效果,为生态多样性的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1.2应用缓坡型跌水设计方案,降低干扰级别
        为了降低对原有水文特征的干扰效果,需要设置缓坡型跌水,使河流本身的连续性质能够得到维持,提高整体处理质量。如果河流本身的地势落差较大,则需要应用多层缓坡跌水方式,降低多层落差带来的负面问题,并提高鱼类进行潮游的概率。此外,建设对应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卵石、山石、木桩等符合材料,并根据地区特征,进行适当的取材,提高亲适程度,达到理想的生态恢复效果[1]。
        1.3安装仿生过鱼装置,提高过鱼率
        为了提高生态修复效果,还应当在河道内部建造仿生过鱼装置,使鱼类通过概率能够大幅上升,增强生态循环质量。装置应当采用天然漂石进行构建,并设置过鱼窄缝,使其能够快速通过。此外,应当避免应用混凝土等生态相容性较差的材料建设,防止过鱼率下降。
        2 处理河道水质,解决污染问题
        2.1注重农业绿色化,降低污染排放
        河道如果存在水质较差的问题,便会降低生态环境的正向循环效果,严重削弱绿色修复能力,不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采取发展绿色农业的方式,从源头降低污染排放量,达到理想的生态修复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对应的垃圾处理系统,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高环境危害的农药能够得到摒弃,落实绿色农业的发展概念。
        2.2创设水网体系,加强循环效果
        通过构建水网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河道受到的污染问题,提升基础循环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建立流域方面的联通水系,并构建基础水网,使内部能够达到循环目标。同时,还需要利用水利枢纽,对上游以及下游的水体进行置换,并建设湿地与调蓄塘,达到良好的水质处理效果。在河流存在汇集现象的区域,应当建设过滤性缓慢释放区域,进一步强化河流本身的自净效果,使其水质能够缓慢提升。通常情况下,城市边缘的河流水体经常会出现缺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循环策略的要求较为严格[2]。因此,需要通过差量周期分析方式进行研究,并合理开展水体置换,落实阀门与泵站的运行效率。随后,还需要针对存在污染的水体进行降位处理,使其能够与汇入的水体进行掺混,有效提高基础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理目标。


        3 自然化河道曲线,避免空间受到束缚
        3.1重建河道蜿蜒曲线,强化环境发展效果
        河道本身的曲线情况对生态环境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使河道本身恢复蜿蜒性,达到理想的重建效果。通常情况下,河道蜿蜒性表现为弯曲系数,其应当大于1.5,使平面状态呈现对称弯曲。同时,内部主流与次流需要进行叠加,使水流能够产生螺旋状通行趋势,对底部区域的淤泥进行冲刷,使岸边形成凹凸状态。在针对城市边缘区域的河道进行治理时,应当注重其原有的形态表现,尽可能保持此类状态,达到理想的生态重建效果。若河流本身人工处理痕迹较为显著,则应当进一步设计对应的平面线体形状,使其能够逐渐转变为蜿蜒性河道,实现多向流动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水文内部条件趋于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的基础活性,有效降低污染扩散范围,达到优秀的生态重建效果。
        3.2应用多自然型河岸建设策略,提高生态修复质量
        多自然型河岸主要包括流动趋势、速度以及边坡的状态,为了达到修复生态环境的目标,应当选择多种可靠的材料建设驳岸,使其能够实现自然净化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多自然型驳岸包括自然、半自然、人工渗透三种,城市边缘区域的河道可用空间相对较为广阔,因此可以采用自然型进行处理,提高生态修复的基础质量,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环境条件[3]。半自然驳岸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对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包括植被种植、石材堆砌、木材建设等。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河道坡面的防洪效果,使其为生态植物生长提供适当的基质,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针对流速相对较低、河道弯曲程度大、坡度较陡的河段区域,也需要采用半自然方式进行建设,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提高生态重建的质量。人工渗透驳岸需要利用生态护坡袋、混凝土、集约模块等多种有效的处理方式,提高河岸本身的渗透效果,使生态种植条件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同时,这一方式还可以强化驳岸的抗冲刷效果,使其能够抵抗流速较高、弯度较大的河道环境,有效增强生态重建质量。
        4 分层级重建生态景观,增强边缘河道绿色质量
        4.1常年汛期景观修复,增强绿色质量
        为了达到理想的生态景观重建效果,还应当在固定的水位线时间范围内进行施工,如常年汛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河道在常规年份发生定时水位上涨的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淹没情况,导致土壤条件的湿度大幅度上升,地下水位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为了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重建效果,需要采用潮湿抗性较强、耐旱性能高的植物品种进行处理。同时,其还需要抵抗较短的水淹阶段,避免出现枯萎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湿生植物能够满足此类需求,可以应用在分层重建环节内。此外,在这一部分区域还可以设置亲水步行道,使行人可以快速通过。建设阶段应当选择耐水浸泡的材料,避免出现腐蚀问题。
        4.2防洪水景观修复,增强多元化程度
        在极端年份出现洪水侵袭、历年不存在水浸泡的河道,应当采用亲水景观营建方法。按照常规的洪水情况,可分为20年或50年一遇两个级别,20年情况可以选择短期抗水淹的品种进行种植,并结合相关品种进行补充,提高生态的丰富性[4]。50年一遇的河道区域受到侵蚀的概率较低,因此可以选择中生品种进行建设,并加入雕塑、小品等设施,提高景观的多元化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域的河道生态景观修复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整体重建效果,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展羽,杜守帅.基于生态修复的无锡市河道景观重建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9,000(008):82-83.
        [2]黄剑,张杰龙.让自然做功的河道生态修复——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景观概念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0):88-93.
        [3]张盼.城市近郊型河道景观的构建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9,032(022):125-126.
        [4]苟翡翠,周燕.近郊型河流景观的生态修复——以德国德莱萨姆河为例[J].中国园林,2018(8):33-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