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研究浅析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2期   作者:王文泽
[导读] 摘要: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是矿产铜主要来源之一。
        摘要: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是矿产铜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对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整体分布、矿体特征、赋存围岩、成矿地质体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构造背景,提出该矿床成于石英闪长玢岩与灰岩间的接触部位,有铜、金矿化的含矿矽卡岩中。
        关键词: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区域地质成矿背景;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等;
        一、前言
        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位于吉尔吉斯共和国西北部的贾拉拉巴德州恰特卡尔区,位于散达拉石山脉的南坡,恰特卡尔河、恰克马克-苏河和库鲁-捷盖列克河右方支流的上游。区域类型为高山区,地形切割较深,峭壁重叠。绝对标高2500-3100m,相对高差400-500m。主干河流恰特卡尔河从矿床南面经过,形成宽阔的恰特卡尔河谷。
        二、矿区地质
        1、地层
        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出露的地层为下石炭系多内昔组和维宪组灰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330~340°,倾角40~50°。
        多内昔组的灰岩又分为下、中、上3个段,其中的下段和中段属于下亚组,上段属于上亚组:
        下段为微层理的石灰岩,灰色和深灰色,局部角砾岩化。中段为块状石灰岩,细晶质,灰色到深灰色,常为白云岩化。上段为深灰色石灰岩,含黑色燧石结核、海百合状石灰岩夹层。在多内昔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化石灰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的接触部位,发育着库鲁——捷盖列克矿床的矽卡岩含矿体。
        维宪组灰岩为厚层、块状、细—中晶质的有机成因的强钙化石灰岩,含浅色硅质岩石夹层。
        2、构造
        (1)褶皱构造
        散达拉石-恰特卡尔河间地区属于天山恰特卡尔褶皱带,该带分为散达拉石和阿伏拉塔乌亚带。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主要位于阿伏拉塔乌亚带,被II、III级平缓褶皱复杂化的阿伏拉塔乌复向斜。西部大的部分属于散达拉石亚带。在散达拉石亚带主要的岩石是阳起石、绿泥石、石灰岩质的绿色页岩;在阿伏拉塔乌亚带主要是弱变质大理石化和白云岩化的碳酸盐岩。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的主要方向是北东—南西。这些断裂形成于成矿前或成矿第一阶段,它们经常使侵入岩和周围石灰岩的接触面复杂化。主要分为3组构造裂隙系统:
        第一组靠近南矽卡岩矿层下盘,倾向200-240°,倾角30-40°。与该组构造有关的是富金矿化;第二组发育在南矿层中部,倾向330-340°,倾角70-85°。第三组分布在矿层的上盘,倾向280-340°,也同金的偏高含量有关。
        在东北矽卡岩矿层范围内,富铜矿化与倾向270-300°,倾角80-85°的裂隙组有关;而富金矿化则与倾向320-340°,倾角小于5°,以及倾向290°,倾角70-80°的裂隙组有关。
        成矿后的构造破坏很多。大部分走向北西,标志性的特征是红褐色的破碎带和铁化。
        3、岩浆岩
        侵入岩侵入部位为多内昔组石灰岩,是中石炭世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在矿床的两个地段,即库鲁-捷盖列克地段和库鲁-捷盖列克-I地段。在库鲁-捷盖列克地段,侵入体为形状复杂的扰褶状岩株。其南半部走向北东,向北西缓倾,倾角35-55°。北东部分的宽度最大—400m。向南西方向逐渐收缩,与褶皱构造整合尖灭。在库鲁-捷盖列克-I地段,侵入岩株的延伸达1200m,宽度400~500m。与该地段同名的矽卡岩含矿体产于侵入体的南东接触带。
        三、矿床地质
        1、矿体特征
        (1)矿脉(矿化带)特征
        铜金矿体总体赋存于石英闪长玢岩小岩体与下石炭统多内昔组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将矿体划分为南矿体,北东矿体,北西矿体(图1)。南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60°,上盘为矽卡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下盘是矽卡岩和大理岩化灰岩;北东矿体总体走向北西,上部倾向北东,下部倾向南西,倾角50-80°,上部矿体上盘是矽卡岩和大理岩化灰岩,下盘为矽卡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下部矿体则反之;北西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5-45°,上盘是矽卡岩、石英闪长玢岩和大理岩化灰岩,下盘为矽卡岩和石英闪长玢岩。
        总体矿化规律是:侵入岩下盘矿化较好,矿体具舒缓波状,其中分布有南矿体,北东矿体;侵入岩上盘矿体规模较小,为北西矿体。
        (2)矿体特征
        南矿体:分布于矿区南部0-16号勘探线,矿体北东端与北东矿体相连。矿体位于石英闪长玢岩小侵入体下盘,赋存于该岩体与下部灰岩接触带内矽卡岩中。矿体出露标高为2700~3000m,自东-北东方向向西-南西方向递增,最低赋存标高为2248m。矿体呈弧形分布,走向35~80°,主体为50°,往东走向地表接近南北方向,倾向北西,倾角往深部具有变陡的趋势,近地表21~35°,往深部逐渐变为45~60°,矿体宽度往深部变化较大,地表宽115~160m,到2715m中段矿体宽度骤减到50m±,到2510m中段最大宽度为35m。矿体形态较为复杂,在地表矿体呈带状分布,但沿走向,分支复合,尖灭再现,收缩膨胀等现象明显;往深部矿体呈脉状分布,整体较为连续,但工业矿体与低品位矿体交错出现,连续性差,较为零碎。
        北东矿体:分布于矿区北东部,16-23号勘探线,矿体南端与南矿体相连。矿体位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北东方向岩舌下盘及转折端,与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矿体出露地表,赋存标高为2355~2980m。走向240~110°,南部走向接近南北方向,近地表,倾向北东,倾角50~60°,往深部,倾角近直立,继续往深部,矿体倾向北西,随着深度的增加,沿岩体走向产状变缓至近水平。矿体形态较为复杂,沿走向,分支复合,尖灭再现,收缩膨胀等现象明显。
        北西矿体:分布于矿区北西部,0-16号勘探线。在0-9线,矿体位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北西侧上盘,与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为NW1-1;10-16线,矿体位于石英闪长玢岩残留围岩顶盖内矽卡岩中为NW1-2、NW2。矿体出露地表,赋存标高3020~2770m。矿体呈弧形展布,走向20~90°,从南往北,走向从北北东向逐渐过渡到近东西向,倾向北西,倾角35~45°。矿体形态呈小脉状分布。
 
        矿体地表分布图1
        2、矿石质量
        矿区地表及浅部为氧化矿石、深部为原生矿石。
        (1)氧化矿石
        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其次为少量的蓝铜矿和黄铜矿,另外还有微量的黝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铜蓝、赤铜矿、金属铜、砷黝铜矿等;矿石中铁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其次有少量的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和银金矿;矿石中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矿石中还有极其微量的方铅矿、白铅矿、闪锌矿、菱锌矿、锡石、辉钼矿、毒砂、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等金属矿物。
        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滑石、方解石、石英,还有少量的钙铁榴石、普通辉石、铁白云石、透闪石、阳起石、重晶石等。
        (2)原生矿石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毒砂、闪锌矿、磁黄铁矿、辉钼矿、辉铜矿、铜兰、孔雀石、磁铁矿、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以石英为主,少为长石、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等。
        (3)矿石类型和品级
        目前西北矿体2900标高以上均为氧化矿,距离地表约60-80米。东北矿体南部2690标高以上均为氧化矿,距地表70米,中部2810标高以上均为氧化矿,距地表90米,北部呈尖灭趋势,无氧化矿。
        南矿体东部氧化深度为20m,西部为180m,平均104m;与原生矿相比,氧化矿中金品位明显增加。
        (4)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矿体围岩主要为矽卡岩、蛇纹岩、石英闪长玢岩、和大理岩。矿体主要赋存在矽卡岩中,其次为大理岩。
        (5)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矿床成因:为接触交代型矽卡岩矿床
        找矿标志:
        1)在下石炭统多内昔组灰岩分布区有石英闪长玢岩小岩侏出露的接触带;
        2)矽卡岩捕掳体中;
        3)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工作异常区。
        (6)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伴生有益元素主要为Au、Ag,全区工业矿体中Au平均品位1.07g/t,Ag平均品位4.02g/t,低品位矿体中Au平均品位0.34g/t,Ag平均品位1.22g/t。有害杂质MgO、As、Zn、Pb含量较低。
        三、结语
        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外接触带构造已发现规模工业矿体,内接触带构造、捕掳体构造及外接触带附近的碳酸盐岩和砂板岩、硅质岩接触层面(硅/钙面)尚未发现,须通过系统地梳理以往地质资料,绘制综合图件,进行综合研究,有望在内接触带构造、捕掳体构造及硅/钙面中寻找工业矿体、富矿体。根据碳酸盐岩地层中新发现的断裂构造成矿,与已发现的矽卡岩型矿床成因不同,是矿区新的找矿方向,其成矿规律、成矿机制、找矿远景等均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总体分析,库鲁—捷盖列克矽卡岩铜金矿床地处中亚造山成矿带北西侧的西天山成矿带中部,著名的“亚洲金腰带”呈近东西走向贯穿西天山成矿带,涵盖中天山及南北缘地段;沿着亚洲金腰带,自西向东分布众多大型、超大型金、铜金矿床,包括穆龙套、库姆托尔、左岸、卡特巴阿苏等矿床。该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天山西段东缘的恰特卡尔褶皱带的阿伏拉塔乌亚带内,其地质背景复杂,大地构造位置特殊,褶皱-断裂构造体系长期活动,海西期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多次地质作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长江中下游地区鄂东南和九瑞矿集区成矿岩体特征及其识别标志[J].蒋少涌,段登飞,徐耀明,SAMAKE Bakaramoko,李正汉.岩石学报.2019(12)
        [2]江西城门山铜矿找矿新成果及下步找矿方向[J].叶少贞,高任,吴火星,查志强,樊涛,童继中.矿产勘查.2019(01)
        作者简介:
        王文泽,男,生于 1989年,汉族,桦甸人,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矿山地质找矿,探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