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杜仕帅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杜仕帅
[导读] 摘要:建筑的体积越来越大,超高层、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大量出现,而这类建筑,其体积越大、楼层面积越高、结构平面越大,由于沉降和温度引起的裂缝发生率也更高,一旦出现裂缝和沉降问题,那么便会严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身份证号码:51138119951023XXXX
        摘要:建筑的体积越来越大,超高层、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大量出现,而这类建筑,其体积越大、楼层面积越高、结构平面越大,由于沉降和温度引起的裂缝发生率也更高,一旦出现裂缝和沉降问题,那么便会严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本文对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应用
        引言
        在经济发展下,建筑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建筑领域中,结构裂缝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浇带是解决裂缝的首选方式,具有应用简单、控制效果好、施工速度快的优势,基于上述优势,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出后浇带的作用,需要结合施工具体情况来做好结构设计与施工架构工作。
        1后浇带的类型
        从类型来看,后浇带包括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两类,沉降后浇带设置在裙楼和主楼之间,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沉降对于建筑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即可进行施工,在其他部分沉降稳定后,补齐后浇带即可。伸缩后浇带是为了解决由于温度引起的裂缝和变形问题,一般情况下,需要沿着基础方向来留出缝隙,在混凝土早期收缩时,即可进行浇筑,以充分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避免收缩和温差应力对整个施工结构造成影响。
        2后浇带施工技术原理
        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先放后抗,抗放兼施”的基本原理。在建筑施工阶段,为了避免超长混凝土出现结构开裂现象,并且减少伸缩缝的设置,就需要尽量降低温度收缩应力对整个建筑结构抗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因环境温度变化、结构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收缩等引起的变形,且在后续阶段温差和收缩变形将会逐渐变小,从而出现了结构早期“裂缝活动期”,尤其是在施工和养护条件多变、较差的情况下。此时,为了降低温度收缩应力、解决部分伸缩缝、避免早期裂缝的出现,可以引入后浇带施工技术,其能够提前释放混凝土结构在后浇带未封闭前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应力,而且在后浇带封闭后还可以通过整个结构来对剩余温度收缩应力进行抵抗,从而使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大于结构中存留的温度收缩应力,进而达到控制伸缩缝的目的。
        3后浇带施工技术
        3.1模板施工
        内模板指的是设置后浇带形状,两侧直接利用快易收口网制成的外模板,以扎丝将其绑在水平向钢筋结构上。收口网出口利用一定尺寸的立筋实施阻挡处理,使其连接成一个整体。
        3.2接缝处理
        在后浇带施工技术中,接缝处理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具体要求如下。(1)墙板施工过程中,如果墙板厚度≤300mm时,可以选择直缝的断面形式;如果墙板厚度≥600mm时,一般选择多边凹形或凹形断面形式;墙板厚度为300~600mm时,一般选择上下堆成的坡口形式或阶梯缝。(2)混凝土一般要求选择有后补偿收缩效果,且发挥较早的混凝土类型;(3)主体结构钢筋是否选择截断形式,一般需要对后浇带的具体类型给予综合考虑,伸缩后浇带可以借助梁板结构的板筋来给予隔断处理,以确保梁筋贯通,沉降后浇带一般选择钢筋连接。(4)后浇带施工预留完成后,一般需要根据要求做好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顶部围栏、覆盖等方式来避免后浇带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避免缝内出现踩踏变形、垃圾和钢筋腐蚀问题。(5)如果梁板长时间处在悬臂状态,则需要在拆除两侧模板支撑之前,对混凝土的强度给予实时监测,在其强度超过85%后才可以拆除,同时做好拆除后混凝土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3.3后浇带保护
        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展开清理工作,确保后浇带施工区域及周边不存在任何污染物。后浇带施工中,要在两侧位置砌筑皮砖,以多层板和水泥砂浆进行封堵,减少杂物坠落,起到优良的保护作用。地下室后浇带处的支撑架自成体系,不得与其他支撑架有任何连接,该支撑架必须在后浇带施工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方可拆除。


        3.4养护
        养护是后浇带施工的重要环节。养护目的是加强浇筑中混凝土结构稳定性,促进其与周边结构的连接,确保后浇带作用和功效的发挥。同其他结构养护施工作业不同,为加强后浇带结构与总体结构件的粘结性和稳定性,使其形成完整的整体,需将养护重点放在后浇带施工位置上。并在养护开展前和过程中,对施工位置存在的杂质和污染物有效剔除,防止积水、灰尘等的过多堆积对结构带来影响。必要时还可通过挡水砖的设置降低水分流入。后浇带养护时间要在半个月以上。养护中以湿麻袋覆盖在结构表面,以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丧失,维持结构内外温度的适宜性。
        4后浇带技术在房屋建设中的技术要点
        4.1合理计算后浇带技术在房屋建设中的缝隙宽度
        后浇带宽度测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全面考虑,才能保证宽度的适中,全面解决好建筑的裂缝、变形等问题。那么,进行宽度计算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后浇带技术留的缝隙能不能破坏整座建筑强度,确保质量与安全。在整体工程设计基础上,要对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提前做好后浇带设置,对各部位的位置做好测算是保证建筑安全的前提。对于一般建筑而言,缝隙宽度是800~1200mm。找到主要受力点,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缝隙进行合理预留,随时留意预留缝隙是否发生变化,避免建筑结构功能破坏,影响建筑整体安全与质量。
        4.2严格按照模板设置流程处理
        混凝土施工是主要的环节,决定了后浇筑工程的稳定性,为了保证稳定,则需要进行后浇带技术缝隙空间处理,通过提前预留的方式,保证各部分能够按照顺序进行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全面熟悉图纸设计思路,以设计图纸要求做好组织建设,需要预留缝隙空间的部位进行钢丝网模板搭建,严格模板流程,使后浇带技术能够发挥较好的功效作用。
        5后浇带施工技术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5.1预防混凝土裂缝
        后浇带设置是一个精细的过程,要严格进行计算,避免出现后期混凝土危险裂缝。严格技术标准,实现后浇带预防性保护。后浇带设置需要严密,针对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力变化留下一定的拓展空间,这样,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就会有足够的空间释放应力,避免出现后期的裂缝。
        5.2维护好建筑物的受力水平
        后浇带模板施工要严格顺序,对于混凝土未浇筑或没有完全凝固的,不能随意进行模板拆除,全面保证建筑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房梁受力不平衡的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房梁变形,影响建筑的结构。后浇带位置选择非常关键,一般情况下,对受力小的部分做后浇施工,而对于强受力的结构,则不适合进行后浇施工,位置设计不精准,整体受力结构就会支复杂,很可能导致受力真空,影响建筑的稳定安全。
        结束语
        为增强建筑物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还需加大对后浇带技术施工力度,详细分析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要求与标准,明确后浇带施工技术原则,合理选择施工时间,全面掌握施工地区自然气候,严控施工材料质量,增强混凝土强度,注重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养护工作,详细记录各项信息数据,为后浇带施工技术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满足建筑工程建设要求,从而促进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连军.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35):7-8.
        [2]陶敬飞.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2):208.
        [3]吴文煊.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6):22-23.
        [4]隋荃峰.现代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5):86.
        [5]程来彬.浅谈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9):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