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3305011978112XXXX
摘要:普通混凝土路面不仅容易出现破损、开裂、道路结构受损等问题,而且维护难度大、维护成本高、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安全出行的需求,应注重铺设沥青混凝土市政公路。实践证明,将沥青和混凝土进行有效结合,可以防止道路受损,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延长。不仅如此,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具有平整、牢固、施工成本低、车辆通行噪声小、污染问题少等优点。基于此,相关施工企业需要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努力提高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市政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市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引言
当前沥青混凝土道路在市政道路中大量应用,在承载大量交通压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病害。当前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有裂缝、车辙、翻浆等,结合上述病害特征分析消除预防病害的有力措施。
1、沥青路面常见病害
1.1裂缝
首先沥青路面裂缝部位呈膨胀状态,裂缝附近土质出现松动、粉化现象并降低道路材料材质与密度,路面呈现凸起拱起现象;雨雪天气中雨雪水通过横向裂缝渗透并积存在碎石层、沥青层之间;路面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压力与摩擦力则将路面结构中的水泥、碎石微粒等材料挤出,由此导致沥青路面结构中的冻融与材质密度降低现象,需要注意这种现象在沥青路面表现并不明显;横向裂缝形成后结合恶劣天气因素导致路面的凹凸不平,并进而发生严重的路面龟裂现象,部分沥青路面表面出现的开裂性坑槽也与横向裂缝有关。
1.2车辙
车辙在路面上表现为一种带状凹槽;道路施工使用的沥青原材料分配设计失衡、施工不当造成的道路稳定性差以及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压实标准则影响道路整体的稳定结构,车辆行驶中对道路面层和基层材料的反复作用则导致其固结变形或出现异常位移。车辙对车辆行驶稳定性以及交通安全均有显著影响,当前常见的车辙类型包括结构性、流动性和材质性车辙,结构性车辙的诱因是路面结构层次承受上限低于路面车辆荷载,材质性车辙则与沥青面层本身相关,流动性车辙的诱因是沥青混凝土层的位移形变。
1.3.翻浆
沥青道路翻浆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在降温天下影响下路面上部土层温度低于-3℃时则会发生土体水分的凝结现象,且在路面一定深度形成冻结线;路面中下部土层中的水分会源源不断向冻结线聚集并形成面积庞大且厚实的冰层。在外界温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路面结构会不断新生冰层且深度增加,导致路面形成多个深度不一的冰层。
2、市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2.1前期准备工作
对于施工单位而言,首先需要认识到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按照相关标准同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编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的道路施工方案。其次,应以保障市政公路的建设质量为宗旨,明确工期以及施工要求,并高质量地完成勘测工作。再者,必须对坐标中心点进行严格控制,及时调整最佳角度,同时要求施工人员认真分析图纸,牢固树立按图施工的理念。最后,认真分析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与公路建设的合理性,对设计意图进行明确,以此来充分掌握不同施工环节的具体任务,从而对相关的路面施工技术进行选择。
2.2施工温度技术
在建设市政公路的过程中,良好地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可以有效提升路面的施工质量。
沥青混凝土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施工项目相比,其温度至少要高10℃左右,因此为保证市政公路的建设质量,在实际施工中应按照厂家要求对沥青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尽管如此,沥青的温度并非越高效果越好,过高的温度容易改变其自身属性。通常来说,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只要高于其他施工项目20~100℃即可。
2.3接缝施工技术
首先,在对横缝进行碾压时,需要对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进行掌握,并开动压路机进行骑缝碾压,为此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顺着横缝进行碾压(即顺向碾压),二是斜向碾压,其方向与横缝之间的夹角为45°。顺向碾压时,压路机需要在新铺层面15厘米位置处进行往返碾压2次,之后再逐渐向新铺面层进行过度,每次的距离控制在15~20厘米,直到轮迹的三分之二都进入到新铺面层,此时可以改为纵向碾压。而当碾压机的一半进入到新铺面层之后,则需要开始后退。
2.4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
沥青路面对比普通砂石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强度。具体来说,沥青混合料的面层主要在刚性、半刚性以及柔性基础上进行铺筑,因此车辆在沥青路面行驶更具有舒适性。对于遭到损坏的路面,应通过应用冷再生技术进行修复。具体操作时,首先将稳定剂、新集料以及水等按照具体的比例添加到沥青路面的面层当中,然后启动冷再生机器对原材料进行有效拌和与碾压。与传统技术相比,冷再生技术具有成本低、节能环保、经济效益较高等优势,但应用该技术之前务必清理路面,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水泥的用量,冷再生机器工作完毕应进行整形找平。
3、沥青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
3.1材料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整个工程施工建设的整体质量,通过对原材料、配合比、混合料和后场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为提高整体施工的质量奠定基础。(1) 原材料质量控制: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和纤维稳定剂,应严格的依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和设计要求,通过检验及抽检,确保原材料的质量、性能、规格等满足施工建设质量要求。(2) 配合比质量控制:稳定合理的配合比是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的重要前提,选择合理的矿物骨架和最佳沥青用量,经过反复试验,使沥青混合料满足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滑性、抗疲劳性、耐久性等技术指标,确定的施工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
3.2摊铺质量控制
摊铺是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合料的摊铺质量,提高整个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摊铺机宜采用1台全幅摊铺机,有利于混合料摊铺的均匀性,采用2台摊铺机时机型必须相同,新旧程度和性能需相近,保证铺筑的均匀性;摊铺时,控制铺筑速度与拌和机的供料速度,做到缓慢、均匀、连续摊铺,中途不得停机;铺筑时调整熨平板夯锤压实装置的振幅和频率,保证初始压实度达到85%左右,熨平板应紧密连接,避免摊铺面出现划痕;调整螺旋布料器的自动料位器,使料门开度、链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旋布料器的转速相匹配,螺旋布料器内的混合料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2/3高度为宜,熨平板挡板前混合料的高度在全宽范围内应保持一致,以减少离析现象;控制摊铺温度,以确保摊铺的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并不高,施工作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多问题,致使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施工人员应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并加强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也要加强混凝土材料检查控制以及施工过程控制管理,更要对施工质量进行动态管理,进而经过多方努力配合,获得良好的施工预期效果,促进我国建设行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言.浅析市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下),2020,18(5):273.
[2]杨国乾.分析市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8,24(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