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6期   作者:方毅
[导读]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的特点,
        方毅
        辽宁鞍山 鞍山师范学院114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的特点,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工作主动性、抗压抗挫力、资源整合力和需求感知力。传统的就业教育应该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创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能力;?提升;
        
        林建和田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就业质量效应,但他们的研究仅限于创业竞赛。徐建军、王明东认为创业教育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转变观念、创新就业方式、提升就业效果三个方面,但是角度都是从就业者一方面来论述,忽略了从雇主角度分析。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率很低,因此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相当有限,做出了不完整的评价。本文将更加全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就业者和雇主两个角度来做分析,论证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影响。
        1 就业能力的定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语言交际能力、思想道德素质。
        由此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需要投入较长一段时间培养才得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面向未来,就业能力并不是指获得较好的就业岗位,就说明就业能力强,而是还需要保持一段就业时间,一般是3年以上,才可以得出结论,此人是否具备适应力和胜任力:是得过且过,还是规规矩矩,抑或是灵活应变、左右逢源。因此,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既要较早开始培养,更要立足长远,传授给大学生的知识、思维、为人处世是需要有远见的,是可以解决未知问题的。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本研究主张从广义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定义,即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在资源高度约束的情境下发现市场痛点、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创造价值的教育,它不仅指创办一个新企业,而且也指在就业岗位中创造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和实践的教育,是推动综合改革、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平台。
        2.1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根据平台性质和难度层次,可分为课程、活动、项目、大赛和孵化五大类。
        (1)创新创业课程是一所学校稳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平台和阵地。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基础必修课,有的还结合新生研讨课、专业选修课。(2)创新创业活动则是极其丰富和灵活的平台,形式包括企业参观、沙盘模拟、讲座沙龙、早餐会、俱乐部、创新营、训练营、黑客马拉松等。创新创业活动面向任何感兴趣的同学初步感受创业、感受企业的机会。(3)创新创业项目则是在学校申请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可以申请到一定的经费将自己的想法做成实物,尝试销售。

(4)创新创业大赛则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各地方政府、企业主办的比赛。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齐聚一堂,无论是创意还是实践,商业还是公益,都能切磋一下,有机会还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为创业赢得加速。(5)创新创业孵化则是大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创空间的支持下,入驻场地,注册公司或即将注册公司,接受更为专业的培训、辅导、资源对接、投资对接等,进行公司的运营。
        2.2 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1)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与社会全面接轨。传统就业教育也引导学生探索外界,解读行业,了解岗位——但更多是局限于自身相关的岗位。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却是极其全面的,从宏观国家政策、中观行业、微观企业、职能部门划分的从大到小逐层分析,在投融资、风险方面,还引导大家想象企业的未来发展,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在创新创业实践上,更多引导学生对接政府、企业、媒体、校友等多种多样的资源,只有不断地吸纳更多的资源,创新创业项目才有更大的发展,学生的视野是社会性的,是具有社会格局的。
        (2)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实践性首先体现在项目制。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必然都会经历一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申报到执行,或是模拟公司项目、公益项目。项目制带来团队协作,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项目管理与团队精神。其次体现在长期性。创新创业项目少则半年,多则三四年,甚至有学生从本科做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这些都是传统就业教育所不曾提倡的做法。再次体现在挫折教育。创新的失败概率非常大,正所谓“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经历挫折越多,学生的反思才越多,这是应试教育、实习中都难以获取的。传统就业教育观念基本教学生做事的正确方法,尽量避免错误;创新创业中的学生,则无法提前判断方法是否正确,只能去实践、去试错,只有百折不挠方能找到出路。可见,挫折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明特点。
        (3)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界性。传统的就业教育都是默认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领域前提下进行的,要跨行很难。而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综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促进不同学科技术之间的融合、促进技术和商业的交叉融合创新,因为单独只有一门技术,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产品的研发到交付给用户使用。
        3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就业教育的替代,也不与就业教育相背离,它们统一在学生的成长和生涯发展上。创新创业教育中创造价值的理念、主动满足他人、积极配合他人等理念,都有助于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实现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从适应性就业向发展性就业转变。高校要将两者进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形成合力,释放创新创业教育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林健,田远.创业教育的就业质量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创业竞赛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1-37.
        [2]徐建军,王明东.创新与超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04):206-209.
        
方毅 男 1983年1月 鞍山师范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  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