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民 林靖霄
哈尔滨华德学院
摘要
现阶段各高校在致力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怎样结合新时代特征,使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开辟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线、新模式,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是我们再现阶段应该面对的新任务。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设计扶贫为背景,融合创新创业训练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校、设计类专业、扶贫、创新创业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统一部署下,高校作为扶贫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许多高校肩负扶贫任务。设计类专业在此过程中也突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培养具备创造力、富于创新意识、具备工程实操能力的复合型设计类人才本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理应建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面对社会实际需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原动力的教育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
其次,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关于精准脱贫的重要部署和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在2018年8月13日印发了《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计划的出发点是通过设计的方式,以实际的应用效应提升扶贫效果,扩大扶贫途径。计划的颁布与实施证书高校设计专业寻找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检验设计教育成果的重要路径。将双创教育、设计实践教学和设计扶贫三者有效的融合立足政策大背景,通过建立双创教育为核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助力精准扶贫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较早。在194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赖斯.迈斯为MBA课程的学生开展了《新创企业管理》,被视为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在全球形成具有独立教育体系与模式的教育学科。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成绩卓越。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层面上得到相当的重视,获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普通本科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等。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在我国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模式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和全面。我国于2014年开展“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广泛的社会性双创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也由此在各高校中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中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注重于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创业素质和创新技能的提高以及对此两点进行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设计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训练模式,解决教育扶贫问题,其研究价值在于当前设计类专业教育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长期以理论传授为基本模式,主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实训实践类课程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对于社会实际需求的解决能力和生产实际过程的实操能力,往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造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缺乏。将创新创业教育、设计扶贫项目和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三位一体的融合,其优点在于能够以实际需求背景出发,将现实需求引入课堂,通过创新创业训练的模式对设计扶贫问题进行解决,再反馈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循环既能够从实际项目和实际训练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助力精准扶贫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具备实践教学价值的同时更加具备社会价值。所以高校设计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训练模式,解决教育扶贫应着手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类事件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深入融合可以从四点出发: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设计类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高度一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方式高度一致。第二,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为设计类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第三,创新创业训练对于提高设计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复合型、多学科整合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第四,学科专业性是时间教学改革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提升学科专业性的重要手段。
二、构建以“创造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创造力提升”为目的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双创教学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对于设计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学习的整合能力。针对在时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对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进行探索和实践。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实际的设计项目和设计需求加以利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让学生切实解决真正的设计问题而非对课程理论内容的思考和练习。第二,要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新时期对于设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必要之需。
三、建立满足“设计扶贫”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课内-课外相联动,以设计扶贫实际项目的参与来提高学生对项目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立足于“设计扶贫”政策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是设计类专业精准扶贫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当前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对设计行业和产业提出扶贫要求,就是要调动社会各个层面将创新创业概念注入“扶贫”当中。高校设计专业作为设计行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和生力军,参与甚至主导设计扶贫能够为区域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优化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贡献。
四、线上、线下扶贫相结合。随着时代“互联网+”、人功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育扶贫上的逐渐推广,现阶段教育扶贫不仅能对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帮扶对象工作的开展和效果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计算和数据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随时调整扶贫工作计划的开展,而且还可以开发线上课程,云端课程以弥补相关贫困地区由于师资匮乏而产生的教育脱轨的影响,使其更加高效的与时代接轨。高校设计类专业也应该结合科技的高速发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共享云端资源,全面提高精准扶贫的能力。
陈福民 (1985-)男 汉族 硕士 哈尔滨华德学院 讲师,
林靖霄 (1988-)男 汉族 硕士 哈尔滨华德学院 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