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防水渗漏分析
常向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黑龙江 150028
房屋建设竣工投入使用后,有地下室使用功能的常发生地下防水渗漏的现象,轻则影响美观,严重的影响正常使用,造成地下防水渗漏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地下防水渗漏的原因
一设计审图把关不好
1设计节点交待不清或有漏洞,审图不细(如地下室窗井无遮盖,排水结点措施不当,地下室入口无挡水,无排水设计等)。
2防水未考虑地下腐蚀介质为酸性,碱性或中性。
3防水卷材未明确要求不用纸胎
二灰土施工通病
1土质不符合要求,土不认真过筛,灰土配比不准,不认真拌匀(甚至分层洒铺)。
2不分层夯填或分层太厚,甚至推土机进行回填施工,对回填部分尤其是夯实质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3干容重测定无实验部门认可,或检测选点太少。
三防水混凝土渗漏通病
1防水混凝土中,水泥 砂 石子的材质不符合规范要求,水泥 砂 石子计量不加外加剂,加水量不符合规定要求,不做防水混凝土试块,不做抗渗试块,缺同条件试块,振捣不实,不认真养护。
2施工缝位置乱留(底板留缝或墙体水平缝贴底板表面留;施工方案错误;混凝土不连续施工;到处甩施工缝也不按照规范处理;垂直施工缝乱留)。
3施工缝型式不对(如水平缝留凹槽型,垂直缝只设一层钢筋网,漏浆不处理,无防止振捣不实措施;止水带留置错误)。
4支模无止水螺栓,止水撑等措施。
5浇筑混凝土时,基底过湿或有明水没有进行事前处理。
6埋墙箱盒,过墙管道,预留洞口止水处理不当。
7冬施保温不当,地基受冻,底板拱裂。
四卷材防水渗漏通病
1防水卷材,粘结材料未做复试,材质不符合要求,卷材采用了纸胎油毡,粘结材料未做试配,熬制中未做到三项试验,油温失控。
2防水基层不平,不干净,不干,起砂,楞角未做圆角,立面未涂冷底子油或涂刷质量不好达不到要求。
3外防外贴做法错误(如未先砌筑保护墙,或保护墙高度不足,临时保护墙部分未用石灰砂浆砌抹,后砌保护墙与防水层有空隙)。
4外防外贴做法错误(如保护墙刚度不足,未按照要求留缝)。
5搭接长度,接缝错开,甩槎位置不符合要求。
6未铺附加层或粘贴不牢固。
7铺贴接缝翘边,脱皮,滑移,收头固定及保护不好,铺贴有气泡,裂缝损伤。
8细部构造错误(如穿墙管道做法,变形缝做法等)。
9防水保护层上抹灰无防空裂措施。
10基坑回填不当,破坏保护层甚至防水层。
五水泥砂浆防水渗漏通病
1水泥过期:品种不当;外加剂不准;配合比 水灰比,拌合不均匀。
2基层清理不干净,未充分湿润。
3不是2--3遍抹成,表面压光不好,阴阳角未做圆角。
4刚性多层防水做法抹压遍数 程序 时间间隔 各层厚度不对 未组织好连续施工,施工缝甩接不符合规范要求。
5养护不好。
(二)地下防水渗漏预防:
一防水混凝土结构工程
1防水混凝土原材料及预埋件的留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
2防水混凝土必须密室,抗渗标号和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要求。
3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变形缝 止水带 穿墙管件 等设置和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严禁出现渗漏。
4防水混凝土外观质量应符合混凝土表面平整,无漏筋 蜂窝等缺陷,预埋件位置基本正确,可满足使用要求。
5沥青胶结材料防水层的质量配合比应符合要求,涂刷均匀,无漏涂,脱层,流淌等质量缺陷。
二水泥砂浆防水层工程
1防水砂浆的原材料 外加剂及其配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
2水泥砂浆防水层与基层必须粘接牢固,无空鼓。
3水泥砂浆防水层外观质量应符合表面无裂纹,起皮 阴阳角处呈圆弧形或钝角。
三卷材防水工程
1卷材与胶结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
2卷材防水及其变形缝,预埋管件等细部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要求。
3卷材防水基层应符合基层牢固,表面清洁,阴阳角处呈弧形,冷底子油涂刷均匀。
4卷材防水的铺贴质量和铺贴方法和搭接 收头符合施工规定,粘接牢固紧密,接缝紧密。
5铺贴卷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粘贴卷材的沥青胶结材料的厚度一般为1.5-2.5mm。
2)卷材的搭接长度:长边不应小于100mm,短边不应小于150mm,上下两幅和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处应错开,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3)在立面与平面的转角处,卷材的接缝应留在墙面上距立面不小于600mm处,
4)在所有转角处,必须铺贴附加层,可用两层同样的卷材或一层抗拉强度较高的卷材,附加层应按照加固处的形状仔细粘贴紧密。
5)粘贴卷材时应展平压实,卷材与基层和各层卷材之间必须粘贴紧密,多余的胶结材料应挤出,搭接缝隙必须使用沥青胶结材料仔细封严,最后一层卷材铺贴后,应在其表面上均匀的涂刷一层厚度为1-1.5mm的热沥青胶结材料。
实践证明,上述预防措施在提高施工质量,预防质量通病及保证工程使用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加强施工技术与管理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工作,因此,防止地下工程的渗漏需要按照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所规定的谁施工谁负责,谁设计谁负责,谁监理谁负责及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管理责任体系,并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