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数控机床主轴跨距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21/4/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期   作者:王晓明1 2,俞文斌1 2,3高峰,解瑞东3
[导读] 由于机床主轴刚度对机床的寿命和零件的加工质量等有重要的作
        王晓明1 2,俞文斌1 2,3高峰,解瑞东3
        (1.西安中车永电捷力风能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6)
        (2.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山西 永济 044502)
        (3.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由于机床主轴刚度对机床的寿命和零件的加工质量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考虑主轴工作过程中受到的不同载荷的影响,建立主轴实验台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在ANSYS中对试验台中主轴刚度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满足主轴静刚度的条件下,将零阶优化算法和总体搜索优化算法相结合,对主轴配置实验台跨距进行优化。对于本实验台优化的结果是,跨距的最佳值为377.78mm。
        关键字:机床主轴;跨距优化;参数化设计
1 引言
        主轴组件作为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机床的寿命和零件的加工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工件切削产生的切削力,弯矩以及传动过程产生的作用力和扭矩都将直接作用到主轴组件上。统计结果表明,工件加工误差的30%~40%来自于主轴传动系统,严重时可以达到60%~80%[1],因此在机床设计过程中主轴的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2,3]。
        支承跨距对主轴的动静态特性影响较为复杂,并且合理的跨距对主轴的性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跨距优化方面进行研究,对主轴的设计提供依据。王民[4]等人通过 ANSYS 分析软件,采用多次赋值建立了主轴有限元模型。裴大明、杜官将[5,6]等人运用 APDL建立机床主轴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只分析了单一轴前端作用力对跨距的影响。陈世教[7]等人考虑到实际工况,并利用ANSYS建立主轴模型,通过软件的载荷工况模块对主轴进行了应力分析,但是没有对主轴跨距进行合理的优化。本文将综合考虑主轴实际工况,在有限元软件中进行参数化建模,利用零阶算法和整体算法相结合,自动确定合理的跨距值,并结合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
2主轴受力分析
        目前最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是利用公式(1)确定主轴的合理支承跨距L。
                                
3  ANSYS优化设计原理与建模分析
        由于主轴部件结构比较复杂性,并且机床对主轴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材料力学分析方法只能粗略地分析主轴的受力变形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用于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大多数机械结构系统的应力、应变、自振频率等进行计算。
         3.1主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根据实验所用的主轴确定分析所需要的主轴结构尺寸,确定所有设计变量后,使用参数化建模方式,在ANSYS中建立主轴几何模型。主轴单元类型选择BEAM23。各个轴承结合面则利用Sping14弹簧单元[10]模拟,弹簧的刚度值根据轴承的类型和尺寸选取。该实验台使用的是角接触球轴承7014A5TYSULP4,参数化建模各个变量及尺寸如图2及表1所示。
 

                                         
                                         
                                         
                                                图2 各段变量名及数值
        轴承是影响主轴刚度的一项重要因素,确保轴承刚度计算准确是分析的关键。本文基于Hertz理论[11]对轴承刚度进行计算,详细过程如下所示:

         3.2分析过程与结果
        在ANSYS中建立模型以后,对模型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弹簧的外节点上约束全部自由度,弹簧和主轴的连接处节点8、9约束轴向自由度,轴前端1处加径向的载荷。完成以后的模型及约束情况如下图3(a)所示。在保证主轴前端悬伸量A=120mm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主轴跨距L,从220mm到280mm,间隔20mm取一组数据,总共分析四次。当L=220mm时ANSYS软件分析所得主轴整体变形情况如下图3(b)所示。
        
        

4主轴静态特性实验
        利用主轴静态实验对ANSYS仿真的结果进行验证,对轴前端施加径向载荷。通过隔圈调整主轴跨距,采用同样的方法测量主轴前端变形。重复多次以取得平均值,避免单次实验造成的误差。
        4.1 实验原理与装置
        图4是主轴静刚度实验装置。径向载荷是通过液压缸进行加压,并用压力传感器进行力的测量,主轴前端的变形量通过千分表进行测量。实验所用主轴结构如图5所示,在确保前端悬伸量A=120mm的前提下,分别调整主轴跨距L=220,240,260,280mm进行四次实验。
        
        

                                
                                
                                
                                
                                
                                
                                
                                
                                
                                
                                
                 
         4.2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
(1)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数据处理是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每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为了减小实验随机误差,每组实验重复四次,所得直线斜率即为该组配置的主轴刚度。图6是四组实验所得主轴刚度与ANSYS软件分析所得主轴刚度随跨距的变化曲线的对照。

        
        
        
        
        
        

       
        从表3和图6的曲线中可以看到,ANSYS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所测主轴刚度的误差保持在10%以内。因此证明了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即使用参数化建模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2)不同载荷作用下主轴跨距优化实例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主轴实验台的合理简化,在ANSYS中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主轴静态特性实验对主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在证明了仿真模型正确性之后,利用零阶和总体搜索优化算法,在考虑到主轴实际工作受到不同载荷的作用下,对主轴支承跨距进行了优化,并获得了优化曲线。基于实验验证并结合优化设计方法是一种高级有限元应用技术,该技术也为主轴设计提供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孔杰,覃岭.数控车床主轴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优化设计[J].机械传动,2012,36(7):59-62.
[2]Abele E,Altintas Y,Brecher C.Machine tool spindle units[J].CIRP-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0,(2):781-802.
[3]Atsushi Matsubara,Taku Yamazaki,ShinyaIkenaga.Non-contact measurement of spindle stiffness by using magnetic loading dev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2013,71:20-25.
[4]王民,张新云,昝涛等.基于ANSYS的国产数控机床高速电主轴的仿真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38(7):988-991.
[5]裴大明,冯平法,郁鼎文等.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主轴轴承跨距优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10):44-46.
[6]杜官将,李东波.基于ANSYS的机床主轴结构优化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12):22-24.
[7]陈世教,何晶昌.ANSYS载荷工况在CK6132主轴分析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10):47-48.
[8]余茂祚,现代实用机床设计手册.上册/现代实用机床设计手册编委会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9]张济生. 主轴部件最佳支承跨距的精确计算[J].制造技术与机床, 1996, (4):32-32.
[10]谢黎明, 张海杰, 邵宽平. 高速电主轴结构的改进[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1, (10).0123-0124.
[11]T.A.Harris. Rolling Bearing Analysis[M].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91.
[12]李娜,王彦伟,王书亭等.基于球轴承刚度计算的电主轴结构分析与优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8):90-92.
[13]李娜.基于球轴承刚度计算的电主轴结构分析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