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耿刻靖 任正发 耿克思 罗通均
[导读] 近年来,随着雨季的增长,雷电气象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在日益增加,而因为其本身的强大破坏能力,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而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雷电灾害的破坏程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财产安全。所以,为了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科学合理地建设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气象局    耿刻靖 任正发 耿克思 罗通均    55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雨季的增长,雷电气象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在日益增加,而因为其本身的强大破坏能力,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而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雷电灾害的破坏程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财产安全。所以,为了降低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科学合理地建设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
        1.雷电气象的危害分析
        雷电天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气象灾害,多发于雨季,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雷电气象的危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雷电直接作用于建筑物或基础设施,通过热效应力和电能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是雷电的二次效应,主要是雷电能量,即雷电电流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这会损坏电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其具体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闪电本身携带的高压电流往往高达数万伏。这些电流通过电线、网络、树木等传输介质进入电器,造成电器无法正常工作和短路的情况。此外,这些电流具有非常大的热效应。当它们撞击金属材料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进而引发爆炸和火灾,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除了高强度的电流和热效应外,闪电还会产生机械效应和静电感应。由于其能量巨大,运行速度快,在撞击物体时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机械效应,导致被撞击物体的损坏、变形、爆炸和倒塌,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而闪电本身携带的静电感应能通过导体产生一种与闪电性质相反的电荷,造成电压升高引发火灾的情况。
        雷电对电力设施的影响。闪电本身携带的电磁感应会在雷击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可变电磁场。磁场中的电流会影响变压器,使变压器温度升高,最终引起严重火灾。其次,雷电冲击波的侵入,通过防雷设施会产生很大的抗冲击力,这种抗冲击力会对建筑物的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造成破坏,使配电装置和电气线路出现断路情况,造成严重火灾。
        2.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受灾范围的增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层建筑、电子设备等新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城市人口和财产聚集地的日益密集,使得雷电天气的危险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有效的雷电防护与减灾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课题。
        2.2受灾空间和经济损失增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雷电气象灾害已经从传统的二维空间灾害转变为三维空间灾害,从直击和线路破坏转变为空间雷电脉冲电磁场,进而破坏三维空间。而这些网络基础设施造价昂贵,使得雷电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防雷减灾气象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3.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路
        3.1建立完善的气象防雷系统
        气象防雷工作系统不仅包括人才队伍的管理体系,还包括技术管理模式。首先,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确保工资的有效激励,积极提高工作积极性。此外,在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分解工作,落实责任制,工作过程要向后跟踪,注重成果。
        此外,在气象防雷工作中,有效预测即将发生的雷电,对于减少雷电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雷电预报管理模式,通过积极创新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而删除传统管理模式中不符合时代和技术发展的部分,应积极引进和合理利用遥测信号线技术等先进技术。气象台采集大气湿度、温度、风向等气象数据后,通过遥测信号线技术传输特殊信号,更快速地完成信号数据采集。此外,遥测信号采集的雷波幅值可用于控制信号箱接口电路接收到的幅度允许范围和电平,从而有效保护相关设备。
        3.2完善雷电观测监测平台
        雷电气象的观测与监测作为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防雷减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对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路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完善雷电观测监测平台的方式,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和雷雨云加密观测系统,综合布局,加强两者之间得相互配合,构建系统全面的雷电气象观测与监测平台,从而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有利的基础和前提,降低雷电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提高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比如,在建设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时,当地气象部门,要综合布局闪电定位系统和雷雨云加密观测系统,从而构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雷电气象观测与监测平台,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有利的基础和前提,提高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的准确性。首先是监测信息完善方面,雷电气象监测平台在对气象情况进行监测时,可以通过对强对流天气流向、淡积云发展情况、浓积云分布情况、积雨云时应情况等信息进行检测,采取人工观测与自动化设备监测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雷电观测与监测平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是观测与监测设备完善方面,气象部门可以在原有雷电观测检测设备的基础上,增设闪电定位仪、全站仪、车载雷电检测系统、全雷达技术等设备,提高雷电气象监测的及时性,为后期的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充足的准备时间。
        3.3构建全面的雷电预报预警平台和防雷服务平台
        在防雷减灾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分析中,除完善组织结构和雷电观测平台外,还应科学合理地建设雷电预警平台和雷电防护服务平台,以提高服务水平增强雷电防护减灾气象服务体系的有效性,提高本地区雷电防护减灾能力。
        比如,在建设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科技体系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构建雷电预警平台和防雷服务平台,提高本地区的防雷减灾能力。一是雷电预报预警平台建设,主要分为雷电预报、雷电预警、雷电预警网络信息发布和雷电预警网络四个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气象部门根据当地气象信息和雷达技术,对雷电天气的发展和雷电天气的强度、位置等信息进行预报,然后按照以前制定的发布流程和标准进行发布。第二,提高气象预警标准。可按强、中、弱标准分层,用红、黄、绿三色标注标准,提高雷电气象灾害预警的规范性和清晰度。第三,根据制定的发布标准,在观测雷电气象资料时,通过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符合预警标准的气象信息。最后是雷电预警网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将雷电预警与电力系统、供水系统、通信网络等连接起来,提高防雷减灾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防雷技术服务平台。在建设防雷技术服务平台时,要认真检查区内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区内防雷减灾水位。
        结论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较快,异常天气也越来越多,气象防雷技术在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气象防雷技术工作开展中,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气象防雷工作体系、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对社会大众的宣传以及专业工作人员培训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从而保证提高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夏金.气象防雷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82+187. 
[2]邹林林.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10. 
[3]阳振宇.关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的研究分析[J].河南科技,2018(4):154-155. 
[4]覃伟明.气象观测站防雷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38):244. 
[5]齐宏.气象站防雷技术工作探讨[J].价值工程,2018(10):212-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